第五单元第二、三章(测能力)——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第二、三章(测能力)——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13 19: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第二、三章(测能力)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B.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C.一块骨骼肌就可以独立完成某种动作
D.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2.据报道,某艺人参加某音乐节目录制时,老毛病犯了,他坦言:“我牙齿有个错位,一张嘴就咯咯地响,一直都这样,今天比较严重,叫下颌骨脱位(脱臼)。”请你分析发生下颌骨脱位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关节囊受到损伤 B.关节软骨发生病变
C.关节头从关节囊中脱出 D.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
3.下面对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后能收缩 B.在体内骨骼肌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C.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D.骨骼肌的两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4.当我们爬山时,常伴随着体温升高的现象,原因是( )
A.体内有机物被分解,其中贮藏的能量释放出来,部分转化为热能
B.细胞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全部转化为热能
C.山顶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D.体内有机物被分解,产生的水分通过汗腺排出,使体温升高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做推门的动作。下列有关这个动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推门动作很简单,无需神经系统的调节
B.完成这个动作一定要消耗能量
C.推门时肱二头肌会收缩,肱三头肌会舒张
D.完成这个动作时,相关的骨和关节都起杠杆的作用
6.在芭蕾舞表演中常有托举动作,关于托举动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块骨骼肌常常附着在一块骨上
B.托举动作由多组骨骼肌协调配合完成
C.体现了关节的牢固和灵活
D.神经系统发出“指令”引起骨骼肌收缩,牵动其所附着的骨产生运动
7.人体登山运动时,参与调节各项生理活动的系统有(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C.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8.在央视播出的某期《开学第一课》中介绍了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的成长全记录。“小茶缸”是一只在杯子中孵化出的小鸡,关于“小茶缸”出生后的行为叙述错误的是( )
A.刚出生时就会行走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小茶缸”的先天性行为不会受孵化方式的影响,而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
C.“小茶缸”听到实验员播放“咕咕”声后取食的行为是学习行为,水远不会忘
D.“小茶缸”的学习行为能帮助它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9.蝙蝠依靠回声定位系统捕食夜蛾,当二者距离较近时夜蛾不规则飞行,距离较远时夜蛾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逃离,这种逃生行为生来就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夜蛾的逃生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蝙蝠与夜蛾的飞行方式可能不同
C.夜蛾仅依靠运动系统即可完成逃生 D.夜蛾具有不同的逃生策略与蝙蝠的捕食有关
10.如表为动物绕道取食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25 12 4
A.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B.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
C.动物越低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
D.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丙→乙→甲
11.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①一群蝙蝠在山洞顶上休息
②狒狒“首领”带领狒狒群体有序前进
③发现蜜源的蜜蜂返回蜂房并通过跳舞传递信息
④头雁带领雁阵呈“人”字形排列
⑤鯽鱼在水底成群觅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
12.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首领”的特权不包括( )
A.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B.优先选择栖息场所
C.遇到危险时,被其他成员保护起来 D.其他成员对它表示顺从
13.雌蛾和雄蛾能在较短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尾,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个体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 B.蚕蛾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C.“气味”是蚕蛾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D.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诱杀蝶蛾类农业害虫
14.20世纪初,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天敌——狼,结果鹿的数量先是急剧增加,后来又迅速减少,森林植被大量减少。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 )
A.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被破坏 B.分解者减少,物质循环受阻
C.植物的传粉受到影响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少
15.关于生态平衡的正确理解是( )
A.生态平衡是指各种生物之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和非生物无关
B.生态平衡一定要有人类的参与和调控
C.生态平衡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不变
D.生态平衡是个动态平衡
16.大颅榄树的果实需要经过渡渡鸟的吞食后,排出的种子才能发芽,此事例说明该动物的作用主要是( )
A.提高植物结实率 B.帮助植物传粉
C.促进物质循环 D.帮助植物顺利繁衍
17.每一种生物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爱护,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还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思路和启发,以下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
A.蜗牛与薄壳建筑 B.蝴蝶与人造卫星温控系统
C.蝙蝠与雷达 D.长颈鹿与宇航服
18.观察动物的行为非常有趣,下列观察笔记合理的是( )
A.幼小的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用蓝水的树技从蚊穴钓取白蚁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C.刚从受精卵孵化出来的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子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D.马蜂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进攻,其行为属于攻击行为
19.下列有关动物行为和动物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蜘蛛织网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行为
B.草原上头羊带领羊群觅食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C.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D.袋鼠以“跳跃”的方式来寻找食物或逃避敌害
20.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划桨动作包括:
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
②骨绕关节活动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
④骨骼肌收缩
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10分)观察如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来看,图中①属于________行为,④属于________行为。
(2)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图中③属于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________决定的;②属于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积累________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3)动物的复杂行为都受________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________的调控。
22.(10分)某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结果如图乙所示,据图回答。
(1)实验中用20只小鼠,每天测4次,所得实验数据应取________值。
(2)从图乙可以看出,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小鼠进入A臂的次数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到第五天能直接准确找到食物。说明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该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3)换用蚯蚓做相同的实验,准确找到食物所需时间更长,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________。
23.(10分)我们在电影《狼图腾》中看到内蒙古草原上,最初牧民与强悍的草原狼是和谐共处的,狼帮助牧民猎杀草原不能承载的食草动物。后来,人类因为贪婪,开始了大规模围猎狼群的战斗,大片开垦草原……回答下列问题:
(1)狼的生殖和发育具有_______的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按照狼所属类群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用下列选项中的序号表示)。
①植物 ②动物 ③脊椎动物 ④无脊椎动物 ⑤哺乳动物 ⑥犬科 ⑦食肉目
(2)狼群可以在头狼的指挥下团结协作,围猎几百只羊。由此可知,狼具有_______行为,此种行为的明显特征为_______。
(3)狼被大量猎杀后,草原鼠害横行,大面积沙化,沙尘遮天蔽日。这说明动物对维持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基础,____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4)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图是人体做屈肘运动的示意图。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肱二头肌属于_______。图示肱二头肌牵拉桡骨绕_______活动。肌肉收缩需要大量的能量,有研究表明,马拉松运动员腿部肌肉细胞中_______的数量比普通人多一倍以上。
24.(10分)下列是与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A中鱼类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______的协调作用游泳。
(2)图B是人的关节模式图,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是[⑤] ______和[③]关节腔中的滑液。
(3)图C是人的屈肘动作示意图,图中[①] ______接受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而______时,就会牵动尺骨和桡骨绕肘关节活动,从而产生屈肘动作。
(4)当手臂垂直于地面提一桶水上楼时,图C中的①和②所处的状态分别是:______。
A. 舒张、收缩 B. 收缩、舒张 C. 收缩、收缩 D. 舒张、舒张
25.(10分)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共享单车掀起绿色出行浪潮,已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人在骑车时需要各个系统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骑共享单车时看到一辆汽车由远而近驶来,由于图中晶状体的调节作用,物像落在③___________上,最终在___________(写名称)上形成视觉。
(2)骑行到路口时,发现红灯立即停车,完成此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
(3)骑共享单车时,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4)骑自行车属于有氧运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蹬车时只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
B.完成蹬车动作时,相关的骨起到动力作用
C.骨骼肌受到刺激,牵引骨绕关节运动,完成蹬车动作
26.(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鸣声是发声昆虫的主要通讯方式。不同昆虫发声方式不同:如蟋蟀,以两个前翅的摩擦来发声,而蝉则是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松弛作用振动膜状发声器发声的。
蟋蟀鸣声研究是近些年来昆虫行为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科研人员为了研究光照对蟋蟀鸣叫行为的影响,选取了30只大小一致的蟋蟀,先连续记录12天24小时全日照条件下的蟋蟀鸣声,随后记录12天光照——黑暗交替各12小时条件下的蟋蟀鸣声。如图中每条横线代表一天,横线上的黑点表示有鸣声出现。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研究了鸣叫与生殖行为的关系。分别记录如下情况中:独处时(单只雄性蟋蟀)、求偶时(雄性和雌性各1只)、斗争时(2只雄性蟋蟀打斗)的蟋蟀鸣叫与行为。
单只雄性蟋蟀独处时,大部分时间较安静,晚上和清晨偶尔有鸣叫,这种鸣声称为召唤声,召唤声节奏平稳有周期性,鸣声清脆响亮。雄性和雌性各放一只所发出的鸣声称为求偶声,最初的鸣声比较低沉,随后逐渐变得响亮,持续时间较长。在发出求偶声的同时,雄性蟋蟀的尾部朝向雌性,且体型、质量大的雄性鸣声更大,更易得到雌性的青睐。当2只雄性蟋蟀同时在一起时,会出现一场激烈的斗争,且战斗时间持续较长,直到把其中一只蟋蟀击退为止。在斗争过程中,为了显示个体雄威,蟋蟀通常会发出低沉、急促的争斗声。
正如人类的语言活动一样,蟋蟀的发声是自然界中动物进行种群、个体间识别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人们利用其鸣叫可以对蟋蟀多种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其饲养,也为其近缘种、疑难种的分类与鉴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蟋蟀属于_____________动物。
(2)据图可知,与全日照条件相比,自然光周期条件下蟋蟀鸣叫行为的节律性更____________;且蟋蟀的鸣叫时间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条件下,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危险。
(3)在研究光照对蟋蟀鸣叫行为影响的实验中,蟋蟀的数目选择为30只,目的是__________。
(4)蟋蟀鸣叫的功能之一是求偶,且__________的雄性更易得到雌性的青睐。
(5)下列关于蟋蟀行为的研究,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
A.鸣声是发声昆虫进行个体间识别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
B.蟋蟀和蝉的发声器官不同,产生鸣声的方式不同
C.单只雄性蟋蟀独处时,鸣声低沉且急促
D.蟋蟀在发出不同鸣声的同时,也伴随有不同的行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主要是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骨连接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运动,A错误。
B.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B错误。
C.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但是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三部分。关节面又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在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都覆盖着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脱臼就是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造成的。
3.答案:D
解析:骨骼肌有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肌肉相互配合完成的,A、B正确。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C正确。骨骼肌的两端的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D错误。
4.答案:A
解析:当我们运动时,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体内的有机物被分解,其中贮藏的能量释放出来,部分转化为热能,使体温升高。故选A。
5.答案:B
解析:人体完成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A错误;完成任何一个动作都一定要消耗能量,B正确;推门属于伸肘动作,肱二头肌会舒张,肱三头肌会收缩,C错误;在完成这个动作时,肌肉提供动力,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D错误。
6.答案:A
解析:一块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A错误;托举动作由多组骨骼肌协调配合,共同完成,B正确;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包裹,密闭的关节腔内有滑液,保证了关节既牢固又灵活,C正确;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D正确。
7.答案:D
解析: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和生殖等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8.答案:C
解析:“小茶缸”刚出生时就会行走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正确;“小茶缸”的先天性行为不会受孵化方式的影响,而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B正确;“小茶缸”听到实验员播放“咕咕”声后取食的行为是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形成的,但如果不强化是会消失的,C错误;“小茶缸”的学习行为能帮助它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D正确。
9.答案:C
解析:当蝙蝠和夜蛾距离较近时夜蛾不规则飞行,距离较远时夜蛾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逃离,这种逃生行为生来就有,属于先天性行为,故A正确;蝙蝠与夜蛾的飞行方式可能不同,不同的动物有与其生活相适应的运动方式,故B正确;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C错误;夜蛾具有不同的逃生策略与蝙蝠的捕食有关,故D正确。
10.答案:D
解析: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通常“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就越差,通常“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丙的学习能力最强,甲的学习能力最差,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甲→乙→丙,A、C正确,D错误。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因此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B正确。
11.答案:C
解析:①一群蝙蝠在山洞顶上休息、⑤鲫鱼在水底成群觅食,这些群体成员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分工,群体内部也没有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①⑤不符合题意;②狒狒“首领”带领狒狒群体有序前进、③发现蜜源的蜜蜂返回蜂房并通过跳舞传递信息、④头雁带领雁阵呈“人”字形排列,表明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因此属于社会行为,②③④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作为“首领”的雄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作出表示顺从的姿态,A、B、D不符合题意;遇到危险时,“首领”会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C符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雌蛾和雄蛾能在较短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
实现的,说明动物个体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A正确。蚕蛾的群体内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故蚕蛾不具有社会行为,B错误。“气味”是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用来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人们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干扰雌虫和雄虫之间的通讯,阻止其交配,诱杀农业害虫,D正确。
14.答案:A
解析:狼以鹿为食,鹿以植物为食,它们建立了一条食物链。如果狼灭绝,则短期内鹿的数量急剧增加,鹿啃食植物,使植物大量减少,进而导致鹿的食物减少,鹿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
15.答案:D
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和非生物有关,如阳光、水分等,A错误;生态平衡不一定要有人类的参与和调控,B错误;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稳定的,C错误,D正确。
16.答案:D
解析: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题干中:大颅榄树的果实需要经过渡渡鸟的吞食后,排出的种子才能发芽,此事例说明动物能帮助植物顺利繁衍。
17.答案:A
解析:乌龟的背甲虽薄但是强度很大,人们模仿其背甲结构建造了薄壳建筑,不是模仿蜗牛,A错误;人造卫星的温控系统是模仿蝴蝶制造而成的,B正确;雷达模仿的是蝙蝠的回声定位,C正确;宇航服模仿的是长颈鹿的皮肤,D正确。
18.答案:C
解析:A、幼小的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用蓝水的树技从蚊穴钓取白蚁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错误。
B、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前来交尾,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错误。
C、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正确。
D、马蜂遭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角度说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从群体角度说,是动物的社会行为,错误。
故选:C。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蜘蛛织网是蜘蛛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领头羊带领羊群在草原上前进,有严格的等级,因此属于社会行为;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袋鼠以“跳跃”的运动方式扩大生活空间,以便于觅食和避敌。
20.答案:C
解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所以划桨的步骤发生的顺序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活动。故选C。
21.答案:(1)觅食;防御
(2)先天性;遗传物质;学习;生活经验
(3)神经;激素
解析:(1)从动物的行为类型来看,图中①狮子抓捕斑马是为了获取食物,因此属于觅食行为;④枯叶蝶形似枯叶,难以被天敌发现,保护了自己,因此属于防御行为。
(2)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图中③蜘蛛织网属于先天性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②狗绕道取食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3)动物的复杂行为都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的调控。
22.答案:(1)平均
(2)增加;学习;环境
(3)强
解析:(1)实验中用20只小鼠,每天测4次,所得实验数据应取平均值,以增加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通过图乙可知,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小鼠进入A臂的次数增加,说明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若将小鼠换成蚯蚓,蚯蚓准确找到食物所需时间更长,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23.答案:(1)胎生和哺乳;②③⑤⑦⑥
(2)社会;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3)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器官;肘关节(关节);线粒体
解析:(1)狼的生殖和发育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按照狼所属类群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②动物、③脊椎动物、⑤哺乳动物、⑦食肉目、⑥犬科。
(2)由题意可知,狼具有社会行为,此种行为的明显特征为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3)狼被大量猎杀后,草原鼠害横行,大面积沙化,沙尘遮天蔽日,这说明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4)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肱二头肌属于器官。肱二头肌牵拉桡骨绕肘关节(关节)活动。肌肉收缩需要大量的能量,细胞呼吸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细胞中的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则推测马拉松运动员腿部肌肉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比普通人多一倍以上。
24.答案:(1)鳍
(2)关节软骨
(3)①. 肱二头肌 ;②. 收缩
(4)C
解析:(1)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③关节腔内有少量的滑液,润滑关节软骨,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关节面上有光滑的
⑤关节软骨,与关节的灵性有关。
(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图C中肱二头肌接受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就会牵动尺骨和桡骨绕着肘关节活动,从而产生屈肘动作。
(4)提一桶水上楼,这时手臂上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都收缩,因此感觉比较累。
25.答案:(1)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或大脑皮层)
(2)反射弧
(3)小脑
(4)C
解析:(1)图中①是晶状体,②是角膜,③是视网膜,1是大脑,2是小脑,3是脑干,4是脊髓。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①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落在③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了③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3)小脑的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因此骑共享单车时,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结构是小脑。
(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A错误。完成蹬车动作时,相关的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州,B错误。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完成蹬车动作,C正确。
26.答案:(1)节肢
(2)强;黑暗
(3)减小误差,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体型和质量大、鸣声大
(5)C
解析:(1)蟋蟀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属于节肢动物。
(2)据图可知,与全日照条件相比,自然光周期条件下蟋蟀鸣叫行为的节律性更强;且蟋蟀的鸣叫时间主要集中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危险。
(3)为减小误差,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研究光照对蟋蟀鸣叫行为影响的实验中,蟋蟀的数目选择为30只。
(4)在发出求偶声的同时,雄性蟋蟀的尾部朝向雌性,且体型、质量大的雄性鸣声更大,更易得到雌性的青睐。
(5)单只雄性蟋蟀独处时,大部分时间较安静,晚上和清晨偶尔有鸣叫,这种鸣声称为召唤声,召唤声节奏平稳有周期性,鸣声清脆响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