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自然环境中存在着生物与非生物,非生物不能表现出生命所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诗句的描述中包含有生命现象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3.2010年我国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口普查是一种调查方式
B. 普查前要制订合理的普查方案
C. 普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各项数据
D. 由于人口太多,可以根据原有数据进行估算
4.在“调查公园中的生物”时,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 )
A.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
B.乙发现几株从未见过的小花,将它们拔起,准备带回学校去问老师
C.丁发现一只蝗虫跳出来蹦到了公园栅栏外,于是将它也记录下来
D.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但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
5.根据你的调查,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归类是正确的( )
A.荷花、兔子、月季为陆生生物 B.鸡、鸭、猪为家禽
C.棉花、大豆、花生为农作物 D.紫菜、海带、兔子为水生生物
6.家中饲养宠物豚鼠时,豚鼠的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
A.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
B.食物与水
C.食物、空间与阳光
D.食物、空气与空间
7.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多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阳光对生物的生长必不可少
B.极地狐耳朵小和大耳狐耳朵大,主要与土壤有关
C.大雨过后蚯蚓爬到了地面上,是因为大雨造成土壤中缺氧
D.沙漠里植物种类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发达,主要是因为缺水
8.许多成语或诗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诗句中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对应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成语或诗句 影响因素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照
A.A B.B C.C D.D
9.能依次体现温度、光、水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排列组合是( )
①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 ②草盛豆苗稀
③南橘北枳 ④虫类多在夜间活动
A.②①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10.“豆粮间作,瓜类和豆类轮作”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主要原因是该方式( )
A.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抑制杂草生长
B.能够利用植物固氮,提高土壤肥效
C.通过调整害虫的食物链,减少病虫害
D.通过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11.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四种绿藻在不同水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
B.四种绿藻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C.绿藻W适应光线较弱的水环境
D.池塘中的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
1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中所描述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
A. 捕食 B. 竞争 C. 合作 D. 寄生
13.下列各项中属于共生现象的是( )
①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
②黑粉菌导致玉米形成黑粉瘤
③某些藻类和真菌形成地衣
④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
⑤牛胃内的瘤胃细菌,可以帮助牛分解和利用纤维素
⑥红色毛癣菌导致人患足癣和手癣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 D.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15.根瘤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体,根瘤菌能从植物体内获取有机物,又能通过固氮作用给植物提供氮肥,在此过程中根瘤菌还将多余的有机氮分泌到土壤中,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16.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但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生态系统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很多生物能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
C.每种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都是一样的
D.食物链和食物网把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联系在一起
1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4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个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B.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C.该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丙
D.该生态系统中乙的数量减少会导致甲和丁的数量减少
1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示,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是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B.②是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过程③表示动物沿着食物链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
D.由图可知,生态系统中没有动物也能进行物质循环
1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兔和植物数量的动态变化,该图不能反映的是( )
A.生态系统在动态变化中保持稳定 B.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C.生态系统中生物相互制约和影响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0.环保工作者对某地最主要的草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野兔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即将灭绝
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野兔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C.在生态系统的调节下,该野兔种群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D.野兔数量突然增加后下降,很可能是因为其天敌狼突然灭绝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10分).“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蕴藏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请你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_____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_____的特征。
(3)蜜蜂采集红杏花蜜获得食物,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_____。
(4)杏树的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_____的特征。
(5)从杏树反映的以上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自然界中的_____(填“生物”或“非生物”)。
22.(12分)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澳大利亚草原广阔,畜牧业发达,每年仅牛的粪便就有几百万块,严重影响了牧草的生长,而且易滋生蝇蛆。澳大利亚科学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生态评估,从中国引进蜣螂,解决了粪便堆积的问题,而且改良了草原的土壤。
(1)草原上的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了草原______。
(2)影响牧草生长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如______。(举一例)
(3)以上资料中,生产者有______,消费者有______,非生物成分如______。(各举一例)
(4)草原上所有生物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最终都来自生产者的______作用。
(5)蜣螂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以牲畜的粪便为食物,从这一作用看蜣螂属于______。
(6)资料反映了______。
23.如图为某一野外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环境中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该环境中的食虫鸟和昆虫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关系。
(3)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
(4)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图中的生物归类为动物:_____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_____;其他生物:_________________。
24.(10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与治理,新增造林绿化2.1万亩。兰陵的白天更美了,夜晚更靓了。甲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风景区生物种类时绘制的食物网,乙图表示甲图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因素。
(2)若甲图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标注的生物外,还需要补充的生物组成成分是_____和 _____。
(3)一段时间内,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时,首先会引起草的数量会增加,但不会无限制的增加下去,这是因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
(4)乙图中的甲对应甲图中的生物是_____ ,此生物与鹰之间是_____关系。
(5)该风景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效改善了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 。
25.(10分)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请你回答相应的问题。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厚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厚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20只鼠妇放入纸盒的____________(位置),静置2分钟。
②2分钟后,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4)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如表新所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阴暗 17 18 18 18 18 17 18 18 19 18
请问:
(5)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变量应该只有_________个。在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
(6)在实验中设置了明亮、阴暗两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7)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___________。
A.一只 B.两只 C.三只 D.十只或十只以上
(8)分析本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_____的环境中。
(9)实验结束后,应将鼠妇怎样处理?
(10)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6.(8分)如图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______。
(2)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______。
(3)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______。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
(4)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的原因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雪花,雪花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具有生命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乌鸦是生物,乌鸦啼叫属于生命现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描写的是自然景色,其中不包含生命现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写的是自然景色,其中不包含生命现象。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明月别枝惊鹊”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生物普遍存在遗传现象;“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体现了生物能进行代谢。
3.答案:D
解析: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调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数据,不能凭个人感觉记录,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六、撰写调查报告.2010年我国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精确度要求高,事关国计民生重大的调查应该选用普查。而根据原有数据进行估算,误差大,精确度不高
故选D
4.答案:C
解析:A.调查过程中对观测的对象要如实记录,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A错误。
B.对一些不易见到的植物要加以保护,而不是将它们拔起带回学校去问老师,可以采取拍照的方式采集资料,B错误如实记录调査到的各种生物,并做好记录,不能在调查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调查结果相比较而决定取舍;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刪掉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D错误。
故选C。
5.答案:C
解析: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对生物进行分类,荷花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兔子、月季都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A错误。根据用途进行分类,鸡、鸭属于家禽,猪属于家畜,B错误。根据用途进行分类,棉花、大豆、花生都为农作物,C正确。根据生活环境对生物进行分类,紫菜、海带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兔子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D错误。
6.答案:A
解析: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故选:A。
7.答案:B
解析:“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描述的是阳光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A正确;极地狐耳朵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这种现象主要跟温度有关,B错误;大雨过后,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从而爬到地面上,C正确;沙漠里植物种类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根可伸到地下数米深,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处的水分,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缺水,D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这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豆苗与草是竞争关系,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红杏伸出墙外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
9.答案:B
解析:①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可以降低叶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以适应干早的环境;②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③南橘北积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④虫类多在夜间活动是受光照影响形成的昼夜节律。
10.答案:B
解析:大豆属于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得植物生长良好,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
11.答案:A
解析:影响四种绿藻在不同水层分布的主要内素是光,A正确;由图可知,四种藻类在0~1.1m的水深条件下都能生存,因此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绿藻W主要分布于较浅的水层,适应强光环境,C错误;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因为池塘生态系统还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12.答案:B
解析:A.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景象。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故B符合题意。
C.合作关系是生物之间为了完成某一项话动,需要彼此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对寄主造成伤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作共生。如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两种生物在一起共生形成的。藻类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当二者分开时,真菌得不到有机物无法生存,而藻类也因得不到足够的水、无机盐生长不良;如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故选C。
14.答案:C
解析:“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而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15.答案:B
解析:“根瘤菌能从植物体内获取有机物”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在此过程中根瘤菌还将多余的有机氮分泌到土壤中,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16.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有相同的,但大多是不同的。
17.答案:C
解析: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其相对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为生产者,丁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伴随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故A错误。由生物营养级别的高低可推测出该食物链为丙→甲→乙→丁,故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生产者,故C正确。由食物链可知,乙捕食甲,丁捕食乙,则乙的数量减少会导致一段时间内丁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同时导致甲因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故D错误。
18.答案:C
解析:①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过程①是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呼吸作用实现的,A正确;②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物质传递给动物、细菌等,所以②是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正确;过程③表示动物的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被细菌和真菌分解,细菌和真菌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C错误;由图可知,生态系统中没有动物也能进行物质循环,生产者和分解者可以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连接起来,D正确。
19.答案:B
解析:据图可见,由于兔与草之间的捕食关系,使兔与草的数量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A正确;该图不能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B错误;据图可见,由于兔与草之间的捕食关系,两者相互制约和影响,C正确;由于兔与草之间的捕食关系,使兔与草的数量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20.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该野兔种群不会在短时间内灭绝。
21.答案:(1)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繁殖
(3)营养
(4)生长和发育
(5)生物
解析:(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蜜蜂采集红杏花蜜获得食物,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
(4)杏树的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5)杏树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所以杏树属于生物。
22.答案:(1)生态系统
(2)牛(或蜣螂)
(3)草;牛(或蝇);光(或土壤等)
(4)光合
(5)分解者
(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解析:(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题干知,草原上的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
(2)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牧草生长的生物因素如牛(或蜣螂)。
(3)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因此以上资料中,草属于生产者,牛(或蝇)属于消费者,非生物部分有光(或土壤等)。
(4)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所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源都是由太阳提供。
(5)蜣螂通常以牲畜的粪便为食,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入生态循环。所以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蜣螂解决了粪便堆积的问题,而且改良了草原的土壤,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3.答案:(1)阳光;空气;温度;水分
(2)捕食
(3)禾谷类
(4)昆虫、兔、食虫鸟、鱼;禾谷类、水草;真菌、细菌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影响该环境中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2)食虫鸟和昆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3)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和该生物有食物关系的生物属于直接因素。
(4)图中生物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归类,有动物,如昆虫、兔、食虫鸟、鱼;植物,如禾谷类、水草;其他生物,如真菌、细菌。
24.答案:(1)生态
(2)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3)自动调节
(4)蛇;捕食和竞争
(5)生物影响环境。
解析: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一段时间内,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时,首先会引起草的数量会增加,但不会无限制的增加下去,这是因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图乙中的食物链:丙→甲→乙→丁。甲处于第二营养级,对应图甲中的第二营养级是兔和鼠,与鹰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兔和鼠之间还有竞争关系。
(5)该风景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效改善了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
25.答案: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中央;
(5)1;光照;
(6)作对照;
(7)D;
(8)阴暗;
(9)应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10)不行,只用1只鼠妇,实验会具有偶然性。
解析: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目的,可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①将20只鼠妇放入纸盒的中央,静置2分钟。
(5)(6)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变量应该只有一个,其余条件要相同且适宜。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给鼠妇提供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目的是作对照。
(7)在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尽量多些,可以减小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
(8)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9)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验结束后要把鼠妇放可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10)实验中不能只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尽量多些,,以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26.答案:(1)生物因素
(2)蛇;捕食和竞争
(3)生产者;呼吸作用
(4)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解析:(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2)图一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图二中食物链为:丁→乙→甲→丙。所以,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因此蛇和鹰之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3)图三中,A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所以A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4)森林生态系统相对草原生态系统而言,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所以稳定性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