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5 11:1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东方集权新高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王权初步奠基
先 秦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前2070年——前221年]
朝代 制度 轨迹
夏朝 王位世袭制启继位 出现
商朝 内外服制 发展
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和宗法制 完善
东周 春秋 分封制 宗法制瓦解 瓦解 转型
战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出现 萌新
‖先 秦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结合左边资料,分析先秦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毛公鼎·台北故宫博物院
1843年宝鸡市岐山县出土 铭文497字最多青铜器
‖先 秦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材料
厉王虐 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据材料 分析先秦君主制度的特点?
君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君主权利收到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平民“国人”]
前841年国人暴动 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 共伯和摄行王事 称为「共和」;另一说周公召公二人共同执政[2011年《清华简·系年》释读结果出版 共和在清华简中就是共伯和]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先 秦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
中央进一步控制地方 但中央尚未高度集权
[周天子分封王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建立诸侯国]
大邑商
“内服”
四方(四土)
“外服”
‖先 秦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宗法制
目的 解决分封制的继承问题
标准 依据父亲血缘划分大小宗
[核心是嫡长子制度]
[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用途 大小宗获得不同政治权利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作用 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本质 家国一体血缘政治
‖先 秦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鬼神文化→礼乐人文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政治制度(表)
宗法制
家国一体
礼乐制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天下归心
朝代 制度 轨迹
夏朝 王位世袭制启继位 出现
商朝 内外服制 发展
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和宗法制 完善
东周 春秋 分封制 宗法制瓦解 瓦解 转型
战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出现 萌新
‖先 秦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结合左边资料,分析先秦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政治权利尚未高度集权
君主尚未专制
中央尚未集权
家国一体血缘政治浓厚
鬼神思想渐向人文发展
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皇帝制度确立
秦朝的政治制度
[前221年——前207年]
‖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朝形势图
皇 帝
太 尉
丞 相
御史大夫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郡尉
郡守
郡丞
监御史

县尉
县令
县丞
乡、亭、里
三老、啬夫、亭长等
朝议
结合左边资料 与先秦制度相比 分析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对比表
‖秦朝的政治制度
西周 秦朝 特点
中央 君主世袭 皇帝世袭皇权独尊 君权更集中
[君主专制]
相国 令尹 左庶长 三公九卿 丞相 统领百官 行政中枢 御史大夫 副丞相 监察百官 太尉 军事
地方 分封制 诸侯 卿 大夫 士 郡县两级 郡守[县令] 郡丞[县丞] 郡尉[县尉] 监御史 中央更集权
[中央集权]
官员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 官僚制 皇帝任命 任期限制 服从中央 人事权集中
[流官制度]
秦朝道路及邮传文书系统示意图
‖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朝形势图
皇 帝
太 尉
丞 相
御史大夫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郡尉
郡守
郡丞
监御史

县尉
县令
县丞
乡、亭、里
三老、啬夫、亭长等
朝议
结合左边资料 与先秦制度相比 分析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家国一体 皇权独尊
垂直管理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直接任命
皇帝世袭
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地方主要官僚
自行任命
中国王权逐步强化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前202年——1912年]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轨迹 基本制度
秦朝 初步确立 三公九卿 商鞅变法
汉朝 西汉 汉武帝内外朝
东汉 光武帝尚书台
隋唐 发展完善 三省六部
宋朝 両府三司 宋初集权
元朝 中书省
明朝 强化衰败 内阁 朱元璋废相
清朝 军机处 雍正帝西北军务
中央机构的演变历程
结合左边中央机构的演变历程的资料 分析中央机构演变的基本特点?帝王削相权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中朝
决策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外朝
执行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决策
审议
执行
政事堂
三省共同议政











治粟
内史






唐朝三省六部
秦汉三公九卿
朝议
军事(西府)
行政(东府)
财政
唐朝:程序分权→宋朝:事权分权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不参与行政虚职
















宋朝両府三司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佛教 吐蕃军政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朝一省
皇帝
丞相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明初朱元璋
废中书省和丞相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军机处
内阁
明初朱棣
内阁制形成
明清内阁和军机处演变
增设新机构 架空旧机构 启用卑微新人 抑黜旧勋贵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轨迹 基本制度
秦朝 初步确立 三公九卿 商鞅变法
汉朝 西汉 汉武帝内外朝
东汉 光武帝尚书台
隋唐 发展完善 三省六部
宋朝 両府三司 宋初集权
元朝 中书省
明朝 强化衰败 内阁 朱元璋废相
清朝 军机处 雍正帝西北军务
中央机构的演变历程
结合左边中央机构的演变历程的资料 分析中央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帝王削相权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基本趋势: 君主专制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中间偶有反复
主要手段
用人 重用位低的亲信 架空丞相的权力
机构 增设新机构 架空旧机构
原则 分割相权 加强皇权[程序分权 分割事权]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机构的演变历程
结合左边地方机构的演变历程的资料 分析地方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中央控制地方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朝代 轨迹与地区层级 地区层级 措施
秦朝 初步确立 二级 郡———————县
汉朝 西 二级 郡———————县 王国—侯国 郡国并行→削藩 武力+推恩
刺史制度
东 三级 州——郡————县
魏晋 曲折 三级 州——郡————县 军阀割据
隋朝 二级 州———————县
唐朝 三级 道——州————县 藩镇割据[节度使]
宋朝 三级 路——州————县 知州通判 转运使 禁军
元朝 巩固 多级 省—路—府—州—县 行省+宣政院
明朝 三级 省——府————县 督抚+三司
清朝 三级 省——府————县 督抚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地方区划
郡国并行→州郡县
削藩:景帝 镇压七国之乱→武帝 推恩
监察:武帝刺史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机构的演变历程
184年黄巾起义
755安史之乱
汉唐地方割据 人口南迁 南方开发
宋朝中央集权
强干弱枝
[禁军集中开封附近 其余分驻各地]
重文轻武
[节度使→知州 通判]
削弱财权
[转运使集中地方赋税于中央]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版图
山川行便→犬牙交错
为打破太行山之险,采取东西横跨的方法,腹里(中书省直辖区合并山东 山西 河北 蒙古等地)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为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为打破秦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陕西跨越秦岭而有汉中之地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朝版图
三级制

明初废行中书省 原行省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但省格局未改变
后向各省派巡抚 巡按 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南北直隶
北京
南京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朝版图
三级制

明初废行中书省 原行省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但省格局未改变
后向各省派巡抚 巡按 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军事
长城
[嘉峪关→山海关]
五军都督府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清朝版图
三级制

(巡抚外,设总督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特别辖区
将军
(五个将军)
办事大臣
(两个)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机构的演变历程
结合左边地方机构的演变历程的资料 分析地方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中央控制地方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基本趋势: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间偶然反复
主要手段
派出巡视监察机构巡视地方
巡视监察机构逐步地方化
重用位低的亲信监督地方
朝代 轨迹与地区层级 地区层级 措施
秦朝 初步确立 二级 郡———————县
汉朝 西 二级 郡———————县 王国—侯国 郡国并行→削藩 武力+推恩
刺史制度
东 三级 州——郡————县
魏晋 曲折 三级 州——郡————县 军阀割据
隋朝 二级 州———————县
唐朝 三级 道——州————县 藩镇割据[节度使]
宋朝 三级 路——州————县 知州通判 转运使 禁军
元朝 巩固 多级 省—路—府—州—县 行省+宣政院
明朝 三级 省——府————县 三司+督抚
清朝 三级 省——府————县 督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