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5 11:19:11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学科导学案 ● 班级: 姓名: 编号:001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编制人:高二历史组 审核人:汤红亮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了解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线索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点 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确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 难点: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线索和特点
【知识解读】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重点比较内外服与分封制,了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发展脉络,掌握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具体内容
脉络 形成:夏朝 王位世袭制→商朝 ①内外服制度 发展:西周 分封制与②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 瓦解:春秋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 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如郡县制 官僚制等]
主要政治制度 中央:君主制[君主世袭 权力不绝对 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如君主征求平民③“国人”的意见 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宗法制 目的 解决分封制的继承问题 标准 依据父亲血缘划分大小宗 [核心是⑥嫡长子制度] [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用途 大小宗获得不同政治权利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作用 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本质 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地方:分封制 [内外服→分封制体现中央集权趋势但未达高度集权程度] 分封背景 武王伐纣 商亡周兴;金石并用 刀耕火种 分封主体 国家最高统治者周天子直接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④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分封国家 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卿大夫→士]如晋国 燕国 鲁国 齐国 宋国 权利义务 诸侯享有统治权如土地 人口;服从政令承担⑤义务如勤王 朝觐和贡赋 分封结果 巩固统治疆域扩大 经济发展 民族文化融合;后逐步分裂割据
特点 权利相对分散尚未⑦高度集权;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血缘浓厚];神权浓厚人文兴起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与分封制比较,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背景 战国时郡县制 官僚制等封建制度已产生;秦的统一;铁犁牛耕小农经济;法家思想 官僚制度
制度内容 中央 皇帝制度:一切政治、军事、⑴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行政中枢 太尉最高武官 掌军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 掌图籍、文书 又是最高监察官
地方 郡县两级制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⑵文书传送系统] ①郡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置郡守⑶郡丞和郡尉 另设监御史掌监察②郡下设县或道 置县令(长) 县丞 县尉
影响 奠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特点 君主和中央高度集权;贵族政治发展到⑷官僚政治 血缘政治有所淡化;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聚焦: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什么?
角度 具体措施 趋势
中央 两汉 汉初:三公 九卿国家政务和①皇室事物→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东汉光武帝:尚书台 君主专制
唐宋 唐朝:皇帝→政事堂→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②尚书省执行] →六部礼户吏兵刑工负责国家政务 宋朝:皇帝→両府三司:中书门下省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③财政→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明清 明朝:皇帝1380年朱元璋废宰相 后设内阁相当于秘书→六部→清朝:皇帝雍正增设④军机处相当于秘书→六部
地方 两汉 汉初:郡国并行[郡→县二级‖王国侯国景帝武帝削藩]→东汉晚期:州⑤监察区演变而来→郡→县三级 中央集权
唐宋 隋唐:[道监察区演变而来→州→县三级 中期⑥藩镇割据节度使]→宋朝[路监察区演变而来→州→县三级]
元明清 元朝:[省中央派出机构→路府州县多级] →明清[省【⑦总督巡抚→三司】→府→县三级]
【教材问答】
p2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受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在于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p4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有基本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作为协助自己决策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统领中朝,掌握实权。霍光继承了汉武帝晚年的既定政策,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宣帝时,中央集权甚至有了全面强化。但宣帝之后的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史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自汉武帝开始的中朝尚书权力的增大,已经开始制度化约束包括丞相在内的“强臣”干政局面,刘秀果断将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立尚书台,使之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史书记载表明,东汉的尚书台已经拥有了各方面的参与决策与行政权力。
p5秦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开端,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这一制度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目的,设立中朝,使之成为行政中枢所在,外朝丞相府的权力大大削弱。中朝尚书的权力在此阶段发展起来。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对行政中枢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东汉建立后,以尚书台作为行政中枢,三公的权力进一步降低。隋唐的行政中枢是三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三省中中书省又因草拟政令而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但又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雍正时,确立了军机处作为中枢的制度。从总体上看,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其总体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p7-1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其间有很多变化,但这两大阶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因此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也就不会改变。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层级上历代有不同划分,但本质没有改变,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也曾推行过分土治民的分封制,如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晋分封并不断扩大宗室诸侯王的权力,都被实践证明是瓦解中央集权的力量,根本起不到藩卫中央的作用。所以郡县制是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除了秦朝关于郡县与分封的选择产生过激烈争论之外,历代政治家对郡县制都持肯定态度。柳宗元和顾炎武尽管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郡县制的必然性,但他们朴素的直觉无疑也是正确的。
p7-2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中央决策体制中就形成了以廷议、朝议、集议的方式决定国家重要事务的一种传统。如秦朝的皇帝制度问题、郡县与分封制取舍问题等都经过了廷议。参加廷议的人员也很广泛,不局限于中央高级官员,具有一定代表性。参加廷议的人员大都可以畅所欲言,由皇帝集思广益,最后裁定。历代皇帝的很多诏令发布之前也经过廷议。秦朝开始的廷议在后世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趋势是向较为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廷议制度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而不取决于廷议的正确与否,或是否为多数人赞成。
【联想空间】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P4-7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P14-16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P20-23;第7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P39;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P49-51; 第10课 辽宋夏金元统治P56-58;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72;第14课 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P77
【课堂练习 高考题组】
1.(2017.11·浙江高考·25)全球化时代对全球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下列项中不属于全球治理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 B.民族文化 C.能源危机 D.粮食短缺
2.(2016·海南高考·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3.(2016·天津高考·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 BDA
【课堂练习 各地模拟】
选择题
1.某历史小组选取下表中的国际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由此判断,其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1945年 联合国 1960年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1年 不结盟运动 1967年 欧洲共同体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
A.经济全球化 B.和平与发展 C.区域集团化 D.多极化趋势
2.1985年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
A.冷战对峙 B.苏联模式僵化 C.经济全球化 D.改革开放
3.“9·11”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各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国出于反恐斗争的需要,急需国际社会特别是各大国的支持;而各大国出于借反恐实现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也充分利用该契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这表明(  )
A.打击恐怖主义推动了大国关系的互动 B.世界各大国间的矛盾得以消除
C.恐怖主义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首要难题 D.美国一超独大完全主导世界格局
4.进入21世纪以来,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这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 B.和平发展面临挑战
C.恐怖主义是最大威胁 D.战争和动荡是主流
5.冷战结束以来,恐怖活动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原已销声匿迹或日渐衰微的恐怖组织和恐怖主义跨国网络再度兴起,产生一批新型恐怖组织。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
A.地区性争端呈现上升态势 B.西方国家冷战思维凸显
C.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渐增强 D.国际政治力量一度失衡
6.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为10%以上或者30%左右,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达到了50—60%,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D.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存在
7.2017年,全球最贫困人口38亿人(占全球人口的一半)的财富额才能同全球最有钱的42位富豪相当,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的鸿沟创历史新高,大约为38亿人比26人,这说明(  )
A.当今世界主题发生根本变化 B.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不足
C.世界贫富不均现象日益严重 D.经济全球化趋势遭遇挫折
8.图1和图2是分别取自于20世纪90年代苏丹和美国的照片。图片中的现象(  )
A.伴随全球化的深入而逐步缓解 B.反映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等
C.凸显国家政治独立的重要性 D.源于社会福利制度是否健全
9.2016年以来,欧债危机尚未根除、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北非“颜色革命”后动乱不息、恐怖主义持续并蔓延、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欧洲难民潮不堪重负、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等。这说明(  )
A.逆全球化成为一种潮流 B.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性
C.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D.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变化
10.2005—2013年,“金砖五国”输出储蓄累计50724亿美元,综合投资收益累计—20899亿美元,国际储蓄收益率为—40.2%;同时,美国借助汇率工具,无理要求人民币升值。这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化主体 B.逆全球化的现象不可避免
C.各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减弱 D.美元霸权下的资本掠夺性
11.()以下漫画反映了作者(  )
A.担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B.认可全球化加强了各国联系
C.反对重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认为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2.根据英国一家慈善组织正式公布的《2018全球贫富差距报告》,全球前26个大富豪的资产,相当于地球上最贫困的38亿人口的全部财产。这一材料说明(  )
A.人类和平面临严重挑战 B.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贫富分化影响全球发展 D.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13. 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性质的组织,中国是主要成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的产物,又推动了全球治理机制的发展。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共同治理”的转变。这个国际组织是(  )
A.二十国集团 B.上海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4.2020年11月15日,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日、韩、东盟10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球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这(  )
A.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B.实现世界经济中心转向亚太
C.标志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有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15.20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其成员国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体以及不同地域平衡,采用协商一致的运作原则,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反映出(  )
A.政治的多极化与全球化并存 B.南北发展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C.多极化促进经济秩序民主化 D.全球化潮流取代区域集团化
16.2021年5—6月,由中国医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别研发的两种新冠灭活疫苗相继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这反映了(  )
A.中国医疗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B.世卫组织确立了中国领导地位
C.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力量 D.中国行为体现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17.2009年,中国代表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高层会议上指出:我们……鼓励学校在节约水、电、纸张、粮食和开展垃圾分类等方面制定制度、增加设施,并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积极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这表明(  )
A.人类发展繁衍正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B.中国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办法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各国共识 D.和平发展逐渐发展为当今的时代主题
18.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这体现出(  )
①社会信息化给人们带来便利 ②发达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立。此外,中国还主持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B.中国和平崛起主导国际事务
C.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下图为“一带一路”宣传画之一,其意在提倡(  )
A.共建、共享绿色环境 B.坚持全球治理
C.携手合作,共同繁荣 D.可持续性发展
21.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共商共建共享”的朋友圈,截至2020年5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表明中国(  )
A.找到了应对美国挑战的道路 B.支持建立新的区域化集团
C.致力于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D.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2.国际认同,指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理解、信任、支持和赞同某理念或行为的倾向性态度。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国际认同度不断提高,根本上是由于(  )
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B.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C.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D.合作与共赢的发展需要
23.在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关口,中华民族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倡导并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图示所指代的史事,属于中国为此而不懈努力的是(  )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2009年,中国代表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高层会议上指出:我们……鼓励学校在节约水、电、纸张、粮食和开展垃圾分类等方面制定制度、增加设施,并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积极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这表明(  )
A.人类发展繁衍正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B.中国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办法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各国共识 D.和平发展逐渐发展为当今的时代主题
25.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这体现出(  )
①社会信息化给人们带来便利 ②发达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7.博弈: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材料一
美苏军备竞赛主要历程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全世界用于研究与发展的人力物力资源中,军事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占20—25%,每年约700—900亿美元,其中美苏两国共占85%。全世界从事军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50万,大多数集中在美苏两国。
——俞行《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及其原因和影响》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美苏军备竞赛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6分)
材料三 《时代》杂志是全球有重要影响的新闻周刊之一,其封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2)指出以上封面共同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
【答案】1-5BAABD 6-10 BCBBD 11-15ACADC 16-20CBCDC 21-25CDDBC
(1)特点:延续时间长;双方投入大;主要集中在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探索方面;竞赛不断升级等。
评价: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了谋求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军备竞赛加剧了冷战,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危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核威慑有效防止了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
军备竞赛不断升级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1点2分,2点3分)
(2)趋势:世界多极化。(1分)
影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1点2分,2点3分)
2 / 7高二历史学科导学案 ● 班级: 姓名: 编号:001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编制人:高二历史组 审核人:汤红亮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了解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线索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点 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确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 难点: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线索和特点
【知识解读】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重点比较内外服与分封制,了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发展脉络,掌握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具体内容
脉络 形成:夏朝 王位世袭制→商朝 ① 制度 发展:西周 分封制与② 制二者互为表里 瓦解:春秋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 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如郡县制 官僚制等]
主要政治制度 中央:君主制[君主世袭 权力不绝对 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如君主征求平民③“ ”的意见 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宗法制 目的 解决分封制的继承问题 标准 依据父亲血缘划分大小宗 [核心是⑥ 制度] [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用途 大小宗获得不同政治权利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作用 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本质 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地方:分封制 [内外服→分封制体现中央集权趋势但未达高度集权程度] 分封背景 武王伐纣 商亡周兴;金石并用 刀耕火种 分封主体 国家最高统治者周天子直接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④ 或旧贵族 分封国家 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卿大夫→士]如晋国 燕国 鲁国 齐国 宋国 权利义务 诸侯享有统治权如土地 人口;服从政令承担⑤ 如勤王 朝觐和贡赋 分封结果 巩固统治疆域扩大 经济发展 民族文化融合;后逐步分裂割据
特点 权利相对分散尚未⑦ 集权;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血缘浓厚];神权浓厚人文兴起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与分封制比较,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背景 战国时郡县制 官僚制等封建制度已产生;秦的统一;铁犁牛耕小农经济;法家思想 官僚制度
制度内容 中央 皇帝制度:一切政治、军事、⑴ 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行政中枢 太尉最高武官 掌军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 掌图籍、文书 又是最高监察官
地方 郡县两级制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⑵ 传送系统] ①郡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置郡守⑶ 和郡尉 另设监御史掌监察②郡下设县或道 置县令(长) 县丞 县尉
影响 奠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特点 君主和中央高度集权;贵族政治发展到⑷ 政治 血缘政治有所淡化;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聚焦: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什么?
角度 具体措施 趋势
中央 两汉 汉初:三公 九卿国家政务和① 事物→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东汉光武帝:尚书台 君主专制
唐宋 唐朝:皇帝→政事堂→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② 省执行] →六部礼户吏兵刑工负责国家政务 宋朝:皇帝→両府三司:中书门下省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③ →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明清 明朝:皇帝1380年朱元璋废宰相 后设内阁相当于秘书→六部→清朝:皇帝雍正增设④ 处相当于秘书→六部
地方 两汉 汉初:郡国并行[郡→县二级‖王国侯国景帝武帝削藩]→东汉晚期:州⑤ 区演变而来→郡→县三级 中央集权
唐宋 隋唐:[道监察区演变而来→州→县三级 中期⑥ 割据节度使]→宋朝[路监察区演变而来→州→县三级]
元明清 元朝:[省中央派出机构→路府州县多级] →明清[省【⑦ 巡抚→三司】→府→县三级]
【教材问答】
p2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受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在于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p4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有基本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作为协助自己决策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统领中朝,掌握实权。霍光继承了汉武帝晚年的既定政策,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宣帝时,中央集权甚至有了全面强化。但宣帝之后的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史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自汉武帝开始的中朝尚书权力的增大,已经开始制度化约束包括丞相在内的“强臣”干政局面,刘秀果断将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立尚书台,使之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史书记载表明,东汉的尚书台已经拥有了各方面的参与决策与行政权力。
p5秦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开端,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这一制度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目的,设立中朝,使之成为行政中枢所在,外朝丞相府的权力大大削弱。中朝尚书的权力在此阶段发展起来。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对行政中枢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东汉建立后,以尚书台作为行政中枢,三公的权力进一步降低。隋唐的行政中枢是三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三省中中书省又因草拟政令而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但又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雍正时,确立了军机处作为中枢的制度。从总体上看,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其总体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p7-1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其间有很多变化,但这两大阶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因此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也就不会改变。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层级上历代有不同划分,但本质没有改变,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也曾推行过分土治民的分封制,如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晋分封并不断扩大宗室诸侯王的权力,都被实践证明是瓦解中央集权的力量,根本起不到藩卫中央的作用。所以郡县制是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除了秦朝关于郡县与分封的选择产生过激烈争论之外,历代政治家对郡县制都持肯定态度。柳宗元和顾炎武尽管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郡县制的必然性,但他们朴素的直觉无疑也是正确的。
p7-2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中央决策体制中就形成了以廷议、朝议、集议的方式决定国家重要事务的一种传统。如秦朝的皇帝制度问题、郡县与分封制取舍问题等都经过了廷议。参加廷议的人员也很广泛,不局限于中央高级官员,具有一定代表性。参加廷议的人员大都可以畅所欲言,由皇帝集思广益,最后裁定。历代皇帝的很多诏令发布之前也经过廷议。秦朝开始的廷议在后世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趋势是向较为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廷议制度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而不取决于廷议的正确与否,或是否为多数人赞成。
【联想空间】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P4-7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P14-16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P20-23;第7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P39;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P49-51; 第10课 辽宋夏金元统治P56-58;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72;第14课 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P77
【课堂练习 高考题组】
1.(2017.11·浙江高考·25)全球化时代对全球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下列项中不属于全球治理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 B.民族文化 C.能源危机 D.粮食短缺
2.(2016·海南高考·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3.(2016·天津高考·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 BDA
【课堂练习 各地模拟】
选择题
1.某历史小组选取下表中的国际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由此判断,其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1945年 联合国 1960年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1年 不结盟运动 1967年 欧洲共同体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
A.经济全球化 B.和平与发展 C.区域集团化 D.多极化趋势
2.1985年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
A.冷战对峙 B.苏联模式僵化 C.经济全球化 D.改革开放
3.“9·11”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各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国出于反恐斗争的需要,急需国际社会特别是各大国的支持;而各大国出于借反恐实现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也充分利用该契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这表明(  )
A.打击恐怖主义推动了大国关系的互动 B.世界各大国间的矛盾得以消除
C.恐怖主义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首要难题 D.美国一超独大完全主导世界格局
4.进入21世纪以来,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这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 B.和平发展面临挑战
C.恐怖主义是最大威胁 D.战争和动荡是主流
5.冷战结束以来,恐怖活动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原已销声匿迹或日渐衰微的恐怖组织和恐怖主义跨国网络再度兴起,产生一批新型恐怖组织。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
A.地区性争端呈现上升态势 B.西方国家冷战思维凸显
C.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渐增强 D.国际政治力量一度失衡
6.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为10%以上或者30%左右,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达到了50—60%,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D.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存在
7.2017年,全球最贫困人口38亿人(占全球人口的一半)的财富额才能同全球最有钱的42位富豪相当,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的鸿沟创历史新高,大约为38亿人比26人,这说明(  )
A.当今世界主题发生根本变化 B.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不足
C.世界贫富不均现象日益严重 D.经济全球化趋势遭遇挫折
8.图1和图2是分别取自于20世纪90年代苏丹和美国的照片。图片中的现象(  )
A.伴随全球化的深入而逐步缓解 B.反映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等
C.凸显国家政治独立的重要性 D.源于社会福利制度是否健全
9.2016年以来,欧债危机尚未根除、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北非“颜色革命”后动乱不息、恐怖主义持续并蔓延、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欧洲难民潮不堪重负、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等。这说明(  )
A.逆全球化成为一种潮流 B.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性
C.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D.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变化
10.2005—2013年,“金砖五国”输出储蓄累计50724亿美元,综合投资收益累计—20899亿美元,国际储蓄收益率为—40.2%;同时,美国借助汇率工具,无理要求人民币升值。这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化主体 B.逆全球化的现象不可避免
C.各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减弱 D.美元霸权下的资本掠夺性
11.()以下漫画反映了作者(  )
A.担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B.认可全球化加强了各国联系
C.反对重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认为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2.根据英国一家慈善组织正式公布的《2018全球贫富差距报告》,全球前26个大富豪的资产,相当于地球上最贫困的38亿人口的全部财产。这一材料说明(  )
A.人类和平面临严重挑战 B.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贫富分化影响全球发展 D.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13. 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性质的组织,中国是主要成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的产物,又推动了全球治理机制的发展。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共同治理”的转变。这个国际组织是(  )
A.二十国集团 B.上海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4.2020年11月15日,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日、韩、东盟10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球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这(  )
A.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B.实现世界经济中心转向亚太
C.标志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有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15.20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其成员国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体以及不同地域平衡,采用协商一致的运作原则,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反映出(  )
A.政治的多极化与全球化并存 B.南北发展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C.多极化促进经济秩序民主化 D.全球化潮流取代区域集团化
16.2021年5—6月,由中国医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别研发的两种新冠灭活疫苗相继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这反映了(  )
A.中国医疗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B.世卫组织确立了中国领导地位
C.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力量 D.中国行为体现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17.2009年,中国代表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高层会议上指出:我们……鼓励学校在节约水、电、纸张、粮食和开展垃圾分类等方面制定制度、增加设施,并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积极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这表明(  )
A.人类发展繁衍正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B.中国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办法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各国共识 D.和平发展逐渐发展为当今的时代主题
18.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这体现出(  )
①社会信息化给人们带来便利 ②发达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立。此外,中国还主持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B.中国和平崛起主导国际事务
C.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下图为“一带一路”宣传画之一,其意在提倡(  )
A.共建、共享绿色环境 B.坚持全球治理
C.携手合作,共同繁荣 D.可持续性发展
21.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共商共建共享”的朋友圈,截至2020年5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表明中国(  )
A.找到了应对美国挑战的道路 B.支持建立新的区域化集团
C.致力于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D.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2.国际认同,指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理解、信任、支持和赞同某理念或行为的倾向性态度。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国际认同度不断提高,根本上是由于(  )
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B.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C.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D.合作与共赢的发展需要
23.在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关口,中华民族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倡导并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图示所指代的史事,属于中国为此而不懈努力的是(  )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2009年,中国代表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高层会议上指出:我们……鼓励学校在节约水、电、纸张、粮食和开展垃圾分类等方面制定制度、增加设施,并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积极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这表明(  )
A.人类发展繁衍正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B.中国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办法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各国共识 D.和平发展逐渐发展为当今的时代主题
25.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这体现出(  )
①社会信息化给人们带来便利 ②发达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7.博弈: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材料一
美苏军备竞赛主要历程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全世界用于研究与发展的人力物力资源中,军事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占20—25%,每年约700—900亿美元,其中美苏两国共占85%。全世界从事军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50万,大多数集中在美苏两国。
——俞行《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及其原因和影响》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美苏军备竞赛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6分)
材料三 《时代》杂志是全球有重要影响的新闻周刊之一,其封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2)指出以上封面共同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
【答案】1-5BAABD 6-10 BCBBD 11-15ACADC 16-20CBCDC 21-25CDDBC
(1)特点:延续时间长;双方投入大;主要集中在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探索方面;竞赛不断升级等。
评价: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了谋求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军备竞赛加剧了冷战,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危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核威慑有效防止了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
军备竞赛不断升级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1点2分,2点3分)
(2)趋势:世界多极化。(1分)
影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1点2分,2点3分)
2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