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娶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欣赏绛州鼓乐《老鼠娶亲》
教材分析:《老鼠娶亲》选自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欣赏内容第五课。是一首流传较广的山西绛州鼓乐,是锣鼓乐的一种。整首乐曲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全曲使用了大鼓、大小镲、排鼓、木鱼等打击乐器,根据不同打击乐器的演奏变化、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改变,将乐曲分为准备出洞、娶亲路上、拜堂成亲、抱头鼠窜四个部分;其中绛州鼓乐演奏中的“花敲”,表演中的“形似”在作品中都有所表现。
学情分析: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相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讲,认知领域逐渐增大,联想和模仿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十四岁左右的中学生正是脱离少年步入青少年的关键时期,他们仍然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打击乐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有些同学甚至对于传统打击乐很陌生。
教学目标
1. 聆听山西绛州鼓乐《老鼠娶亲》,体会绛州鼓乐的演奏特点及音乐风格。
2. 在音响作品中能区分鼓、木鱼、镲、锣等主要演奏乐器及所描绘的场景。
3. 通过聆听、演奏《老鼠娶亲》基本节奏型,体会节奏、速度、力度变化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聆听打击乐器鼓、镲、锣、木鱼等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并区分其所描绘的音乐场景。
教学难点:学习《老鼠娶亲》基本节奏型,体会绛州鼓乐丰富的表演特点。
教学方法:聆听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法
教 具:鼓,小镲,碰铃,锣,木鱼,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进行导入,让学生认识打击乐并参与演奏,激发他们对绛州鼓乐的兴趣,用音乐中最热闹的一段引出课题《老鼠娶亲》,通过音乐的变化,让学生自己聆听自己划分娶亲场景,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和想象力,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模仿不同场景的节奏,培养他们的创新及合作能力。最后欣赏专业艺术家的演奏,音画相结合,让同学们在视频中再次回味《老鼠娶亲》,更加深入的了解绛州鼓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打击乐器,探究乐器音色及演奏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对打击乐器都很感兴趣,直接用打击乐器导入并让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2.听音乐,想象音乐场景,揭题《老鼠娶亲》并介绍绛州鼓乐。
二、新课教授
1. 场景一:
①思考:这段音乐有哪些乐器,音乐有哪些情绪特点?
②跟随主题音乐画出图形谱,并听辨出相应的音色。
③用乐器形象生动地表演三更半夜、老鼠偷偷摸摸出洞的场景。
(设计意图:场景一中的老鼠出洞非常形象,通过让学生自己对场景的塑造更好的体会打击乐器的演奏特点,初步感受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效果。)
2. 场景二:
① 这段场景的力度、速度、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 模唱并感受这段典型节奏型:鼓 2/4 X. X X X | X X X 0 X 0||
镲 2/4 X XX X X | 0 X 0 X ||
木鱼 2/4 X XX X X | 0 X 0 X ||
③ 表演展示:用鼓、木鱼、镲、碰铃表现音乐场景。
(设计意图:场景二的节奏是整首作品中的主要节奏型,此乐段分两个部分,前半段小老鼠们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后半段老鼠抬着轿子,老鼠新娘悠悠自在。这个环节主要解决节奏变化和力度、速度变化带来的场景效果。)
3. 场景三:
①这段音乐的情绪怎样?对比之前的音乐片段,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拜堂成亲中的锣鼓和木鱼的演奏上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两人一组创编对话式演奏。
(设计意图:学生在明白对话式演奏后,自己进行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合作能力。)
4. 场景四:
① 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节奏、力度上有什么特点?
② 引导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敲击出“抱头鼠串”的感觉。
(设计意图:用想象、模仿、的方法让学生切身体会抱头鼠串“乱”的节奏特点,从而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
5.观看完整视频。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