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百家争鸣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百家争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07 13: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百家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科技文化发展。社会大变革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强调调和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仁政治思想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狭义:周礼,即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恢复周礼主张贵贱有序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德治”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大家尊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序。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学而不厌,诲(毁)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育思想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文化贡献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2)具有进步性: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亚圣道德观:四端: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性善论四德:仁、义、礼、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政治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基础)给农民一定土地,不犯农时,宽刑薄赋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建立了仁政的政治学说,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之治,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在今天仍有意义;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当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对后人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孟子思想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行有常(规律)”、“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性恶论主张治国应当是儒法并用,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学习延伸爱人为政以德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二、老庄之学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道老子的思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守静可以以弱胜强。老子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P16尝试举出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成语或故事老子在这里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思想以及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
成语:积少成多、转败为胜、无中生有、转危为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庄子的思想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有利于动荡之后社会经济的恢复。
但是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发展。(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老庄的思想的影响法法家思想(1)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李悝(变法措施)
第一,推行“尽地力之教”
第二,编制《法经》,主张严刑酷法,加强中央集权②商鞅(变法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集权观:主张“法、术、势”三者合一,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治观: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对法家思想的评价: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但迷信法律的作用容易导致暴政,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法家的共同点: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中央集权,实行社会改革。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政治思想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把“兼爱”称为“仁”,但和孔子的“仁爱”不同:
孔子有差别的“爱”,
墨子则是“博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2)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认识论三表法逻辑学墨辩取实予名、察类明故归纳推理的方法论(体现了民本思想) 2、墨家学派的地位变迁(1)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原因: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原因: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主张爱无差等,也很难在和平时期适应中国的家族宗法社会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从思想发展的特点角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 “百家争鸣”的影响儒墨之争 儒与侠
1、时代不同:孔子生在春秋末,墨子生在战国初,孔子温和,墨子激愤
2、立场不同:孔子的立场是贵族的甚至是统治阶级的。孔子看不起体力劳动,认为从事农工商的都是小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君子。墨子的立场是平民的,代表体力劳动人民,他的生活作风和思想感情,比较接近劳动人民。
3、代表士人的不同阶层: 儒家代表士人的上层,有贵族气,主要是文士,参与政治,充当智囊文秘。孔子为儒指引的出路是读书做官。墨家代表士人下层,有平民味,主要是侠客,参与军事,墨子为侠指引的路,是平时自食其力,急时行侠仗义。
相同之处: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都有原则和底线。儒道之争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隐士是士的另类。隐士逃避政治、不逃避社会生活。
儒道之争概括为三句话:有药可救,还是无药可救;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道家大气,儒家实在;欣赏道家,赞成儒家。做人学道家,做事学儒家。儒法之争
法家思想——血染的思想
1、儒、墨、道三家都为“天下谋”。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天下人民谋利。道家为个体幸福。儒家虽为君谋,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劝统治爱护老百姓。但法家则只为君谋,为了成为霸主保住权力权势,可以几种手段并用,法、术、势并重,所以它缺乏人民性,很少为人民着想,就很难长久。
2、儒、墨、道忠于理想,法家面对现实
3、三家复古守旧,法家与时俱进。
儒法之别
1、政治上,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宗法贵族政体的对立;
2、人性论上,是人性恶(或人性趋利论)与人性善(人性非功利论,道义论);
3、在治理国家的方法上,是“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的对立;
4、在“法”与“人”的评价上,是“法治”与“人治”的对立;
5、在法律精神上,是“刑无等级”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对立‘
6、在法律形式上,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对立。P17为什么法家在秦国会受到重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要求百姓服沉重的兵役、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