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3 21: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不懂就要问
文本解读
《不懂就要问》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弄清不明白的知识,不怕挨打,敢于提问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易懂,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时代特色去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
根据统编版教材的明确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结单元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注阅读提示。和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对课文的理解要求有所下降。学生在学习略读课文的时候,要把从精读课文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到阅读提示中的学习任务。
明确略读方法。课后两个学习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识字写字。略读课文中没有要求会写的字,在对要求会认的字进行教学时,可设计判断题辨别多音字,同时在朗读中学习其他生字。
理解运用。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上,可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而在感知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教师先扶后放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品读词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脱离低年级,随着课文难度的增加和课程的增多,学习压力骤然加大。作为孩子们遇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会孩子们学习方法和阅读策略尤为关键。这篇课文较为简单,可以通过丰富的设计让孩子们掌握学习方法并进行强化,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学会用“情节梯”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通过思维导图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用课文插图理解生词,想象那个时代学生读书的场景,记录自己的感受。
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孙中山为了弄清楚知识不怕挨打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情节梯”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会通过思维导图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学习单
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檀香山求学》文章
教学过程预设
一、认识伟人“孙中山”
(一)出示“孙中山”的照片,请学生说说他是谁
(二)请学生说说课前查阅了孙中山的资料以后的收获
预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伟大的历史推动者……
(三)引导发现略读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方法
1、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标题多了个星号;没有要求会写的字;没有课后题;文后没有课后题只有两个气泡;标题和正文中间有学习任务提示……
3、引导小结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①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点,了解大意即可;
②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4、引导小结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关注导读
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惊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看法;
②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二、穿越时光去私塾
搭乘时光机,来到一百多年前的私塾,看一看在孙中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一)初尝“新鲜”
1、生默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②读完以后完成学习单的第一题;③在读的过程中,圈出自己有新鲜感的词语。
2、交流学习单的第一题,作出判断并说明原因
①背诵 bèi 圈了一段 quān 挨打 ái 读音完全正确。( )
正确。请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预设:加点字都是多音字。
②孙中山的同学们没有向先生提问是因为他们没有疑问。( )
错误。
预设:因为他们不敢提问。
③即使会得到令人害怕的结果,也要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问题。( )
正确。
预设: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3、交流有新鲜感的词语
预设:私塾、戒尺……
①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根据图片猜一猜,这些词语在现代叫什么?
②小结:插图是我们阅读时的好工具。
4、学会用“情节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出示第一段,师生一起圈出能概括第一段的关键词语(先生不讲)
师小结:像这样跳着圈出关键词的方法就叫跳圈法。
②请学生同桌合作,共读后面的内容,以“谁+怎么样(干什么)”的方式圈出关键词,填入情节梯,完成学习单的第二题
预设:先生不讲——中山提问——同学吓呆——先生讲解
③请学生根据情节梯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小结用“情节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5、学法迁移
①出示《檀香山求学》,请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情节梯”的方法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完成学习单的第三题
②小组代表汇报
中山遇难——虚心请教(勤奋学习)——中山成功
连起来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新鲜”
1、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新鲜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2、交流汇报
①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②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③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④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到,就是挨打也值得。”
3、学生齐读所有的句子,点名读第一句,请学生圈一圈在这个句子中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新鲜?并说一说原因。
预设1:咿咿呀呀。我们现在读书要求“不拖音,不唱读”,和以前的读书方法完全不一样。
预设2:从来不讲。我们现在读书,老师会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前的老师竟然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用“概括法”把关键词填入学习单第四题中的思维导图。
4、请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剩下的三句,用“概括法”完成学习单第四题的思维导图。
5、全班交流
6、说一说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习能力强;求知欲强;敢于提问……
(三)记录“新鲜”
1、出示课文插图,想象当时还会有哪些和我们现在不同的情况,试着写一写,完成学习单的第五题。
2、全班交流,投影展示
预设:教室布置;文具用品……
三、留住学问新鲜感
1、学生小结本课收获
2、作业:制作“不懂就要问”的主题书签;阅读《“神童”的秘诀》
板书设计
3* 不懂就要问
跳圈法 概括法
先生讲解
同学吓呆
中山提问
先生不讲
教学反思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并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字词只是简单略过。我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的学习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教学,并且学练合一,及时进行学法迁移,巩固学生的学习认知。不过,在这节课中,一次性教了两种学习方法,也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吃不消,掌握得不够好。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以及实际学生的掌握程度,还需要多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