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三单元《☆牧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三单元《☆牧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8-13 17: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牧歌
1、 课题:《牧歌》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唱歌曲《银杯》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的艺术特点。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对比欣赏、模唱《牧歌》,体验蒙古族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的艺术特点。通过学习对蒙古族民歌长、短调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感受、对比、体验、情景体验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歌曲《银杯》、欣赏《牧歌》,感受、体验蒙古族长、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难点:
将歌曲《银杯》中的前倚音、下滑音的韵味表现出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使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的音乐特点。
2.思考: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今天让我们走进草原牧歌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新授课
1.聆听歌曲《银杯》,思考:歌曲的情绪特点?(热情、欢快)
2.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节拍:4/4拍,强弱规律:强 弱 次强 弱
3.视唱歌曲的旋律,引导注意声音的统一,准确把握歌曲节奏,注意歌唱的状态。
4. 通过演唱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前倚音、下滑音请学生到白板上标注。教师范唱并讲解装饰音:前倚音,下滑音。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视唱带有装饰音的旋律。
5.全体学生按原谱,演唱旋律。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速度、把装饰音表现出来。
6.分析歌曲的内容:全体朗读歌词。通过朗读歌词学生描述歌词的内容,教师总结:蒙古族人民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当节日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主人就会在饮宴的过程中,端起奶酒,唱起祝福的歌谣,以表示对客人的盛情。《银杯》是一首典型的风俗类歌曲——祝酒歌。
7.填词演唱:有感情的演唱,体验前倚音、下滑音的韵味。
8.通过演唱总结歌曲的特点:速度:中速稍快
节奏——具有舞蹈性
旋律——起伏大、悠扬
字 多 腔 少 蒙古族短调的特点
蒙古族歌曲的第二种体裁是长调,《牧歌》是长调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对比欣赏歌曲《牧歌》
1.聆听歌曲《牧歌》,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表现草原的辽阔宽广带给人的平静和安宁的意境。歌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和对生活的热爱。演唱形式:独唱。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引导学生关注音色、演唱形式、情感上的特点。生活是音乐的源泉,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歌曲.
3.用“lu”模唱:做到轻柔快速地换气,以保持歌曲平稳、连贯、悠长的风格。体验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4.总结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速度——慢速
节奏——自由舒缓
旋律——辽阔舒展
字少腔长 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四)知识回顾:
长调的特点:速度——慢速 短调的特点:速度——中速稍快
节奏——自由舒缓 节奏——具有舞蹈性
旋律——辽阔舒展 旋律——起伏大、悠扬
字少腔长 字多腔少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