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5:2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马 致 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天净沙·秋思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河楼》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诗句回顾: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导入: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白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曲”分类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文学常识
元曲
“曲”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初读节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秋风
形容悲伤到极点
疏通文意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解释字词
整体感知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写 景
抒 情
烘托
萧瑟
恬静
凄苦
对比
反衬
思乡
断肠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些景物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这首小令一字一词,一字一景, 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用了哪些修饰词呢
悟曲情
枯藤老树昏鸦
萧瑟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
凄苦之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之情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
枯藤∕老树∕昏鸦
细读品味
2.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
1.“小桥流水人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幽远恬静的画面,给人温馨恬淡之感,让人想家,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概括第三句诗中所描写的景致。(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古道/西风/瘦马
同样是古道西风的背景,一字之差就把诗人因长期飘零而瘦变成了侠客行走江湖之俊,意境全变。
“瘦”字从侧面写出了游子长期漂泊之苦。
2.何为“瘦马”
马为何而瘦?
改为骏马可以吗?
品读:“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给人以苍凉之感。“古”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彩。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两句画龙点睛之妙,不仅写景,而且写人。写了在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
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
旅漂泊的人来,道出天涯游
子之悲。前面一系列景物渲
染,为末句”断肠人“作了
铺垫,断肠”二字为诗眼。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课堂小结




1.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动静结合,对比映衬。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衬出环境的幽静。这首小令还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寄托无形、抽象的凄苦愁思。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烘托
思乡
苍凉
荒凉
恬静
游子思乡图
写 景
抒 情
断肠
对比反衬 
板书设计
写景:游子漂泊行旅图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凄凉冷清
羁旅之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