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说出印欧人迁徙的大致时间,主要方向、征服方式、及形成的新族群;
(2)印欧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哪些代表性文化区域?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迁徙的概况
④新族群:
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1)发源地:
东欧平原
(2)①时间:
公元前2千纪初起
②方向:
向西进入西欧、向东到伊朗高原、印度半岛,向南到巴尔干半岛。
③征服方式:
武力征服、与被征服者融合
材料4: 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
材料1: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材料2: 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迁徙过过程。 ——赵林《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发达富庶的农耕文明的吸引。
探究: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游牧民族的流动性。
食物匮乏且不固定;对马的驯化和利用。
材料3: 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
迁徙方向 新族群 发展情况 主要影响
小亚细亚
伊朗高原
巴尔干地区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赫梯人
波斯人
希腊人
雅利安人
公元前17世纪建立赫梯帝国;前14世纪鼎盛,疆域延伸到巴基斯坦;前13世纪衰弱
公元前6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2000年融合为古代希腊人
公元前600年,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①破坏了巴比伦文明;
②冶铁等技术得到广泛传播
①西亚文明和北非首次被统一;
②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①多个文化领域取得成就;
②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①马、铁进入印度;
②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印度及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2.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材料1: 游牧民凭借马和铁质武器,掀起了两次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最终结果,除中东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毁。其他地方的帝国都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崛起和崩溃。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 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到鄙视,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这样和平共处和互通婚姻达数世纪以后,其必然结果是文化融合。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p35思考点:
材料3: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
在公元前500年,欧亚大陆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部落大迁徙浪潮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草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他们将迁徙到的地方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并且融合当地的文化习俗,建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国度,如希腊、罗马、波斯、印度文明以及后续西欧诸国的前身。至此整个欧亚大陆真正地走出了蒙昧的时代。
——吴于廑 《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p35思考点:
①印欧人的迁徙冲击了当地文明的发展进程,使不同文明在碰撞
中交融、互通,推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
②为古代亚欧文明注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民族学会了使用
马匹和战车。游牧民族也学会农业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
促进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
④推动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等几个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
探究: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第一轮大迁徙: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亚洲
欧洲
①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②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第二轮大迁徙:
3—6世纪
亚洲
欧洲
①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②“五胡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中古时期。
3.第三轮大迁徙:
7—8世纪中期
西亚:
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材料一: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
----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
材料二: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据2世纪下半期到三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
---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
材料三:他们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
---叶洵灶:略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探究: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材料一: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
----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
材料二: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据2世纪下半期到三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
---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
材料三:他们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
---叶洵灶:略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
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
④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
探究: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p37思考点: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本课小结
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区域文化间交流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学思之窗】 阿图尔夫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学思之窗】 阿图尔夫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原因:
罗马的制度、法律、文化先进,有利于巩固统治。
转变:
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 →接受罗马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
阅读教材第36页的“史料阅读”,你认为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社会生活状况的特点和原因分别有哪些
(1)特点: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有所发展;游牧经济的特性;获取财产及提升声誉追求等。
材料 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塔西佗如此描述他那个时代日耳曼人的情况:如果他们的本土长年安静无事,那么很多高贵的青年就要自愿地去找寻那些正在发生战争的部落。一则因为他们的天性好动而恶静;再则因为他们在危难之中容易博得声誉;三则因为只有在干戈扰攘之中才能维持人数众多的侍从。
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
——[古罗马]塔西佗著,马雍等译《日耳曼尼亚志》
深化理解:对古代人类迁徙的认识
1.迁徙的原因:
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2.对文化的影响:
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3.认识:
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检测巩固
1、从公元前2千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印欧人开始了史诗般的大迁徙。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是因为( )
A.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 B.促成了贵霜帝国的形成发展C.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 D.推动了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
2、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A.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C
A
3、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地区的有效推进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A
检测巩固
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第一次:公元前2000纪,印欧人的迁徙;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第三次:13世纪蒙古人西征;
——第6课 第1子目
——第6课 第2子目
——第11课 第2子目
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
迁徙、冲突、交融
小结
印欧人的迁徙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蒙古西征
公元前两千纪
3--6世纪
13世纪
游牧部落常常利用自身的机动性,以及农耕世界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的时机,向农耕世界发动冲击,并且入主农耕世界
(第11课p63)
概念解读
印欧人
1789 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市召开的一次皇家亚细亚协会上, 英国东方学者威廉·琼斯在发言中提出一个问题: 古代印度梵文同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他认为这来自於一种共同的语系,而这一语系被称之为印度欧罗巴语系。
印度欧罗巴人的简称,可能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东欧平原的游牧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
优势: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较早掌握金属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