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跳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桅杆、放肆”等词语的意思。
2.根据人物关系,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圈画关键词句,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理解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人物关系,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圈画关键词句,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理解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认识帆船
1.直接导入,读课题
2.学习单听写词语
教师听写:船舱、甲板、桅杆、横木、一艘帆船
生订正,师强调“艘”的笔顺,生在田字格练写。
3.听写的词语与什么有关?——帆船
微课视频了解“帆船”的组成,高度30-40米
(心得:出示资料有助于学生迅速了解帆船这一在生活中不太熟悉的事物,有助于学生分析危险和有利因素。)
过渡:跳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帆船上
二、梳理故事,分析因素
1.梳理故事内容
(1)出示词组,生读词语
放肆 撕咬 龇牙咧嘴 吓唬 瞄准
强调个别读音,男生读词语。
(2)师提问:这组词语与什么有关呢?——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3)展示学生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一生借助人物关系图,用一句话说清楚发生的事情。
师追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生讨论交流。
生根据人物关系图,说故事。
师总结学法:可以用上思维图,帮助梳理故事,可以更加清楚了解故事内容。
2.在这个故事结局令人欣慰,可是船长拿枪逼孩子跳水这一举动,却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你觉得人们在质疑什么?
生提出太危险,不够安全。跳下水,可能存在危险。
师总结:
(1)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逼孩子跳水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用枪瞄准孩子,这一方式是否妥当?
3.我们站在船长的角度,他会怎样解释呢?
生:海面风平浪静,孩子水性很好。从30多米高的地方跳下去,孩子会更加危险。
4.师:当时的危险因素,让船长别无选择,唯有跳下水,孩子才能够得救。这些危险的因素,有利的条件,藏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完成练习单的第二题。
5.出示共学要求,生读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单内容。
6.生上台汇报
第一组汇报:
危险因素:摇摇晃晃、甲板很硬、难以转身,
有利因素:风平浪静、水手在甲板上可以救孩子
第二组补充:
危险因素:紧张害怕
师追问紧张的原因,体会心情。
第三组补充:
危险因素:所处位置高、横木又高又细
有利因素:孩子水性好
第四组补充:
有利因素:逼迫做出选择
7.这些危险因素船长也能想到,他也想到了这些危险因素带来的后果: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救了。
三、情境创设,体会形象
1.情境创设
面对质疑,船长打算等到船靠岸后,想要借助媒体来澄清解释一下自己的做法(有救援背景音)。现在模拟采访情境,一人当记者、一人扮演船长,借助黑板上的信息,来回答记者的提问。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评价:这是了不起的船长,从各方面进行了分析。/你所想的,正是船长心里想的。
等船靠岸后,船长就把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向大家一一诉说。人们听后,终于明白拿枪逼孩子跳水这是正确、且唯一能够救孩子的方法。人们向船长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4.从船长到观察、分析、再到做出跳水的决策,是不是像我们这样用了这么长时间?你从哪里发现的?
从看见到瞄准,文中用了这一个词“立刻”
5.出示船长语言,你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句子都有感叹号,这表明了什么?——情况危急
你能读出危机嘛?
6.在他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心急如焚的父亲。
你们看,船长的语言如此简单,但是命令却如此坚决,谁来读——
我们也看到一位果断的船长,师读旁白,生读句子——
师读后文。
7.提问:你们对船长有了新的认识。
生:果断、机智、沉着(生分别写在黑板船身上)
8.总结:读小说,就应该像我们今天这样,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人物的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一切正确且有价值的思维,都会像文中的船长一切,都会去分析这些因素,有时候还要加上(生:果断、机智、沉着),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危急时刻,做出一个最为正确的时刻。
总结:课后复习课本内容,巩固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