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3 21:5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望洞庭》说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二、说学情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观看相关视频、自学等方法认识“庭”等四个生字,通过自主观察、对比发现等方法自学完成“镜”等六个生字的书写。
2.通过自由读、想象读、配画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体会并表达诗人对于月下洞庭湖景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在读中积累本诗。
3.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结合注释、借助画面品味诗句等方法,感受诗人在细致观察、准确描写基础上展开神奇想象的写作特色。
4.尝试借助中心句用自己的话描绘洞庭的湖光山色,感受洞庭的美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五、说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通过诵读,想象和赏析,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出的对洞庭湖水的喜爱之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在本环节中通过和学生交谈引出课题,并交流洞庭湖的资料,使学生对洞庭湖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便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入境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他的独特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和”和“磨”来突破读写难关。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异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身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中,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想象诗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意境,抓住“和”字想象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下的洞庭湖并重点体会镜未磨中洞庭湖的平静,在后两句的引导中我重点抓住“翠“”结合“青螺”来理解洞庭山的绿和潭面的平静,至此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洞庭湖的美景也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成。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望洞庭
 湖光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镜未磨
宁静和谐
洞庭山(美)
白银盘青螺
八、说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描写景物的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我在设计教法时让学生充分的想象美景,但是缺少了“诗情画意”的渗透,本来古诗就是诗画不分家。如果在教学程序中知道观察书中插图或者让学生动手画出美景会更好。在开始教学时如果能够插入音乐效果会更好,一段《春江花月夜》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会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特别是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时。再让学生配乐朗诵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山水景物描写方面的古诗,让大家赏析这些名家名句,让课堂内容更加丰盈起来。
 本节课爱意味成功之处是在朗读古诗时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披情读诗,理解了诗意的意境再去诵读,诗句就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也活跃起来。如在赏析前两句古诗时让学生体会那种月下朦胧的意境时采用换词法反复想象未经打磨的镜子,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意思,加深对“遥望”“俯视”“眺望”“仰望”的理解。
 在本节古诗教学中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吟诵,打节拍诵读,学生兴致勃勃,读兴大发,掌握的很好,一节课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