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7:2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初中古诗文改写指导
教学目标
①理解改写和古诗文改写的概念。
②学以致用,利用古诗文改写策略完成改写练习。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博大精深,古诗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和艺术张力。
改写古诗文能有效的链接起古诗文教学与写作教学,使两者相得益彰,实现双赢。
新课导入
改写就是以原作的思想内容为依据,适当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写作方式。一般只侧重改变原作的形式。
改 写
常见改变形式:
1、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反之。
2、改变文体,如把记叙文改为剧本。
3、改变结构,如把顺叙改为倒叙。
特殊性:
①语体变化,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
②增加篇幅,对故事情节进行具体表述,对人物、景物进行细致刻画。
古诗文改写
改写策略
1、改变人称,以“他”代“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改后:他呆呆地站在门前,眼睁睁地看着屋顶上的茅草被风裹挟而去。半晌,他打了个哆嗦,裹紧了打满补丁的长衫,开始追赶那些茅草:挂在枝头的,飘向远方的, 坠落池塘的。
——王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编
改写策略
2、变化结构,俯仰生姿
原文:《卖炭翁》
顺叙:运炭——烧炭——劫炭
倒叙: 劫炭——烧炭——运炭
插叙: 运炭——烧炭——劫炭
大雪后的一个冬天的早晨,天还蒙蒙亮, 道上铺着一寸多厚的积雪,落光了叶子,挂满雪花的树枝在凛冽的寒风中“呜呜”作响。一架满载着木炭的破车正“吱嘎吱嘎,在冰冻的车辙上艰难赶路。
车上蜷缩着一个老汉,鬓发都已经白了,分不出那是白的须发还是雪花。脸上沾满了灰尘和乌黑的烟灰,更显得黝黑,两只深陷的眼睛浑浊无神。他身上裏着一件沾满炭灰的破衣裳,一双黑手握着鞭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此刻,他正想着他的心事。
一个月来,他都在终南山砍柴烧炭……
——徐彬辉改写《卖炭翁》
运炭
烧炭
大雪后的一个冬天的早晨,天还蒙蒙亮, 道上铺着一寸多厚的积雪,落光了叶子,挂满雪花的树枝在凛冽的寒风中“呜呜”作响。一架满载着木炭的破车正“吱嘎吱嘎,在冰冻的车辙上艰难赶路。
改写策略
3、学会扩写,再现环境
改写策略
3、学会扩写,再现环境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日薄西山,苍凉空旷的原野无言地记载着战乱的痕迹,黯无生气。
风尘仆仆的我,终于发现一个满目疮痍的小村庄。于是,我朝着一灯如豆的一间茅屋,去投宿。
——叶文玲改写《石壕吏》
改写策略
4、添枝加叶,丰富形象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和丰富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等
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时,两匹快马飞奔而来,马上的人一个身看黄衫,一个身着白衫。从两人的装束一看便知是宫中的太监,老汉心中暗暗叫苦,可是两匹马已到眼前了。太监见到满载着木炭的牛车,便勒住马,眼珠直盯着木炭打转,又瞟了老汉一眼,老汉吓得心中“砰砰”跳。那两个嘀咕了几句,穿白衫的下了马,从马鞍上取下一段绸子,穿黄衫的扬了扬手中的文书,冲着老汉嚷道:“老头,我奉皇上命今来买炭,这半匹红绡和这一丈白绫就是你这车炭的价钱,怎么样?还便宜了你呢,哼!”穿白衫的把红绡白绫挂在牛头上。老汉低头说道: “我这车炭哪只值这一点……” ——《卖炭翁》改写
改写策略
蹒跚地走出门外,只见一群临村来的顽 童,有说有笑、毫无顾忌地,当着我的面,如同盗贼一般,拿走了我的生活支柱,我紧张地喊着:“别拿走!可怜可怜我这个老人 吧!”我口干舌燥,但他们始终不停脚步,对我抛下一句:“别想了!老头,我们才不会 放下呢!”我绝望地,哑着嗓音哽咽着说: “别呀,求你们了!”他们蹦跳着走入了竹 林,他们这是要去玩了。我眼巴巴地望着竹 林,想要他们把茅草还我,只是……唉!我 依靠着身旁的拐杖,回到屋里,望着空空如也的屋顶,独自叹息:我老了!年轻力壮之时,写尽文章,可如今……唉!战争迫使多少像 我这样的人四处漂泊,独自叹息,独自哀伤! 忧国忧民何时能少?国家何时能安定下来? 国泰民安,何时才能来到? 李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
改写策略
改写策略
5、合理想象,补充情节
原文: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只听见隔壁的老太太焦急地推醒老翁,低声说:“老头,快!官兵来了,快逃!”老翁听他老伴这么一说,马上翻起身,连鞋也没顾上穿,来到后院,一跃而起,翻过土墙逃走了。”
——改写《石壕吏》
《石壕吏》
整个故事是在“我” 的所见所闻中发展的。“我”“暮投石壕村”, 适逢“有吏夜捉人”,“我”亲眼看见了 “老翁逾墙走”,又亲耳听到了差吏“呼” “怒”,老妇“啼” “苦”。老妇凄楚地哭诉求饶,丝毫不能打动差吏,最后一直听到了差吏强行带走了老妇。天明启程,“我” “独与老翁别”。
诗中“我”从“投”到 “别”,正好耳闻目睹了捉人事情的全过 程,我的心理充满着矛盾。改写时,可以补充“我”的心理变化历程。
改写策略
作 业
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