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4 09:2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合作探究
1、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农村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地主
农民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合作探究
2、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
3、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结果如何?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合作探究
4、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①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线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
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
决战的时机来到。
长春
沈阳
锦州
塔山
黑山
营口
辽宁
吉林
辽 北


热 河
河 北
解放东北全境
林彪
罗荣桓
辽沈战役指挥者
(1948.9.12—1948.11.2)
2、三大战役——①辽沈战役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
兵力对比
解放军兵力在五大战场中唯一超过国民党军队。
敌军态势
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意图未定。
我军态势
东北根据地支援,战争物质力量雄厚,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
战局延伸
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指挥员
概 况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2、三大战役——②淮海战役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指 挥
概 况
1948.11.29至1949.1.31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华北(北平、天津、张家口)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2、三大战役——③平津战役
傅作义部出城接受解放军改编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合共150多万人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4.20
毛泽东 朱德
4、渡江战役
1949.4.23,解放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时 间
指挥员
结 果
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