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说 “木 叶”
林 庚
文题解读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林庚先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过著名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观点,影响深远。
林庚先生96岁于北大燕园家中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初读文章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
“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第6段: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
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
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里。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再读思考
词语 引证诗句 特点
“树”与“木”
“落叶”
“木叶”与“落木”
阅读全文,抓住核心概念,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木”、“落叶”、“木叶”与“落木”的区别。
词语 引证诗句 特点
“树”与“木”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清波;午阴嘉树清圆。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树:枝叶繁茂、绿色饱满。
木:黄色、疏朗、干燥,有落叶的因素,有悲愁之意。
“落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落叶:繁密、饱含水分。
“木叶”与“落木”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比“木叶”显得更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有必要吗?
有必要。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 叶
落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春夏之交 枝叶繁茂 绿、褐绿 饱含水分 饱满绵密;属于雨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木叶 清秋、爽朗的晴空(初秋) 由多到少 微黄 干燥(初秋)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属于风 余情、飘零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落木 沉沉的阴天(深秋) 由少到更少 灰黄 干燥(深秋)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断情
精读探究
从“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里?
木
秋风叶落的季节
木
木头
木料
木板
树
干
咬文嚼“木”
落叶
颜色上 微黄
触觉上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咬文嚼“树”
树
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繁茂的枝叶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
(空阔)
枝叶繁茂
落木千山
“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意象
木:
暗示
微黄与干燥
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艺术特征
落叶
意
象
的
暗
示
性
文化心理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人
情
事
理
草蛇灰线 飞鸿踏雪
(形态、气味、声音、
变化、质料、颜色……)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意象
情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商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杜鹃
杜宇
子规
内心
愁苦
悲伤
叫声“不如归去”
蜀帝杜宇,因伤亡国之痛,死后魂魄化为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残月
明月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科学本体盈亏变化现象
中国人对“圆”的情节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雁
飞鸿
青鸟
相思之情
群居动物,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
鸿雁传书—古代通讯方式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梧桐
悲秋,愁,凄苦之情
雨打梧桐发出“萧萧”的声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柳
丝
烟
依依惜别
柔、软、细、音与“留”
折柳送别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当堂检测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练习及作业
单元学习任务P67 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