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1.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
A.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2.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用到硝酸。硝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现象为。则X是
A.NO2
B.CO
C.NO
D.N2O5
3.“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县已经开始实行电动公交出行,推广太阳能路灯,升级改造燃煤锅炉。你认为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B.淘汰黄标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C.深埋废旧电池减少重金属污染
D.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运用图示法可以帮助我们巧学化学
4.利用催化剂可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如图所示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
B.生成物丙和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生成物丙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分子个数比为1:1
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P、Q、R、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P Q R W
反应前的质量(g) 5 2 14 18
反应后的质量(g) 20 x 4 13
A.参加化学反应的P和W的质量比为3:2
B.该反应用现象表示为:
C.反应后容器中R与Q的质量比为1:2
D.Q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
6.元素钴(Co)有多种化合价,将9.3gCo(OH)2在空气中加热至290℃时完全脱水,得到8.3g钴的氧化物,该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CoO
B.CoO3
C.Co2O3
D.Co3O4
7.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氧化汞分子是该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D.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8.“绿色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即原子利用率为100%。一定条件下,CO和H2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绿色化学”,这种产物不可能是
A.甲醛(CH2O)
B.甲醇(CH4O)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9.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3.2g氧气,生成4.4g二氧化碳和1.8g水。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化合物的质量为3.0g
B.该化合物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该化合物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4:1
D.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
10.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6 8 2 4
反应后质量/g 1 X 16 15
A.上表中X的值是0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4:11
11.现象可读作( )
A.镁加氧气等于氧化镁
B.2个镁加1个氧气等于2个氧化镁
C.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D.镁加氧气点燃等于氧化镁
12.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1
13.会写已经学过的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______。
(2)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3)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
(4)红磷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5)氢气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6)硫磺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7)铝箔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已经学过的分解反应
(8)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______。
(9)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______。
(10)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
(11)氯酸钾制取氧气:______。
其他:
(1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14.2020年6月12日,G5高速沈海段发生一起槽罐车侧翻爆炸,造成14人死亡,200余人受伤的特大安全事故。槽罐车运载的是石油液化气,丁烷是石油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市售打火机的燃料,其化学式为C4H10,试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现象_________。
15.绥中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小实验。
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管两端,分别绕上40cm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冷却后,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1)______;
(2)______。
(3)写出下沉一端的原因______。
16.我国科学家研发出由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的新技术。
(1)反应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甲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__。
(2)若44gCO2全部转化为CH3OH,且反应中其他物质均不含碳元素,可生成CH3OH的质量为_________g。
17.化学小组同学设计实验,用红磷燃烧、蜡烛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比较其实验结果的差别。实验时将红磷、蜡烛点燃后,同时伸入到大小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中。
(已知:实验前K1、K2、K3均关闭)
(1)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2)待反应完毕,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应进行的操作是:先打开K1、K3,一段时间后,再_____。
(3)若某同学实验时,先将K1、K2打开,再将点燃的红磷、蜡烛同时伸入两个集气瓶中,待反应完毕,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K3,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18.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有火星没火焰,蜡烛燃烧有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___。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 (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填“固态”或“气态”) 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有无火焰
一氧化碳 ﹣205.1 ﹣191.5 约2600 有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有
铁 1535 2750 约1800 无
钠 97.8 883 约1400 ?
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 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木炭在纯氧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
19.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发生反应的现象 。
(2)列出求解参加反应碳酸钙质量(x)的比例式 。
(3)此实验中消耗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 。
(4)若分组实验前要准备1000g此浓度的稀盐酸,老师需取用36.5%的浓盐酸 g。
(5)向反应后所得不饱和溶液中加入54.4g水,最终溶液浓度为 。
20.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和t4﹣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________?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C
4.C
5.D
6.C
7.A
8.C
9.C
10.D
11.C
12.C
13.略
14.略
15.(1)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2)玻璃棒向左侧倾斜
(3)铜与氧气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
16.(1) CH2O (2) 32
17.(1) 关闭K1、打开K2 (2) 烧杯中的水流入两个集气瓶中且水量相同
18.(1)气态
(2) 沸点 有
(3)木炭在燃烧时生成了可燃性的气体
19.(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生成物的总质量,减少的是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则故参加反应碳酸钙质量(x)的比例式为。
(2)设实验中消耗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y
故实验中消耗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7.3g。
(3)稀盐酸中溶质质量的质量分数为
设需取用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z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故若分组实验前要准备1000g此浓度的稀盐酸,需取用36.5%的浓盐酸200g。
(4)混合物中氯化钙的质量为
向反应后所得不饱和溶液中加入54.4g水,最终溶液浓度为。
20.(1) 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进行完全 (2) 31.6g (3)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