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愁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余光中的文学常识和《乡愁》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意,理解诗中的几个意象。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萦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故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2.介绍作者 余光中(1928—2017),诗人、散文家。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去香港,次年5月迁居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他将其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涉猎广泛,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著名作品有《白玉苦瓜》《乡愁》《听听那冷雨》等。 3.写作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语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顿2秒。朗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啊”读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为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要转为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合作探究 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感情形象化。 1.诗人借助时间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语句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表示时间的语句,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感情,而诗歌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家国别,诗人由个人感情上升到民族感情,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方法指导: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 四、品味赏析 下面这些数量词和叠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程度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别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修饰限定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 五、问题探究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作者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六、写法探究 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1.构思巧妙。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其一,“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感情增强。其二,“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 本诗在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3.具有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句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如“乡愁是……”与“……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如四段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的运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 七、拓展延伸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这首诗和课文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席慕蓉和余光中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能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别离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离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随堂检测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2.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和散文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_____________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__________的强烈愿望。 3.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描写表现乡愁的形象时借助了哪些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写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参考答案】 1.D 2.(1)余光中 诗人 (2)思乡爱国 盼望祖国统一 3.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作用:以一种轻淡的描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很小、程度很轻的对象之中,反衬出乡愁的浓烈,同时增加了音律美。 4.B 九、板书设计 乡 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夫妻情 后 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生死别 现 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故乡情 十、作业布置 朗诵这首诗。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