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荷叶 母亲》学案
预习课本
基础知识梳理
1.《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______,原名______,
选自________。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并蒂( ) 花瑞( ) 莲蓬( )
菡萏( ) 攲斜( ) 荫蔽( )
学习
1.《荷叶·母亲》的结尾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
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如何理解?
2.第二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四节用对比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两缸莲花的不同命运,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其不同的结局,并指出形成不同命运的原因。
白莲:
红莲:
原因:
当堂小测
让我们来挑战吧!你一定是最棒的!
1.第四小节“繁杂”如果换上“淅淅沥沥”“哗哗”“滴滴答答”等拟声
词是否更具体形象?为什么?
2.“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
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说说这样处理的作用。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
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章中起什么样
的作用?
参考答案:
预习课本
1.冰心 谢婉莹 《繁星》 《春水》 《寄小读者》
2.dì ruì peng hàn dàn qī bì
学习
1.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
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2.为下文做伏笔,意在体现“红莲”与“荷叶”的关系。
3.白莲:凋谢;
红莲:盛开;
原因:有无荷叶的支撑;体现母爱主题。
当堂小测
1.不是。作者已是烦闷,又怎么会在意雨声的细微?这只是为了衬托作
者的烦闷。
2.省略了莲花之后的描写;留下想象的空间。
3.对母爱的赞扬;总结点题,升华。
《金色花》学案
预习课本
基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填空。
泰戈尔(1861-1941), 文学家,1913年获 奖,著有诗集
《 》《 》《 》等。
2.辨字注音组词。
(1)瓣( ) (2)膝( )
辫( ) 漆( )
3.把下面散文诗中空缺的部分,默写在横线上。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________ ,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________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_______ _”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学习
1.《金色花》中提到的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母子之情?
2.《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3.填空。
(1)阅读《金色花》,我们会发现充满全篇的是儿童的 与
的圣洁。
(2)《告别》选自泰戈尔的《 》。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
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 里,他现
在是在我的 里,在我的 里。”
当堂小测
让我们来挑战吧!你一定是最棒的!
1.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
道?
3.《金色花》结尾写道:“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是
如何体现母爱的?
参考答案:
预习课本
1.印度 诺贝尔文学 吉檀迦利 新月集 园丁集
2.(1)bàn 花瓣 biàn 辫子
(2)xī 膝盖 qī 漆黑
3.(1)只是为了好玩 又在新叶上跳舞
(2)我不告诉你,妈妈。
学习
1.文中的孩子欢乐、活泼、可爱,而这种幸福都是源于他沐浴着母爱。
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了爱,同样也想把这爱回报给母亲,作者泰戈尔
就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那是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花儿看着妈妈
工作,花儿让妈妈嗅到花香,甚至还投影在妈妈阅读的诗行上,这就象
征着孩子对母爱的回报这样一种心愿。所以,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爱
与被爱的真挚的母子深情。
2.散文诗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儿童喜欢嬉戏的心理,以及孩子
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孩子要妈妈时时刻刻注意他的存在,让她把心思放
在自己身上,让她为自己着急。
3.(1)天真 宗教
(2)新月集 瞳仁 身体 灵魂
当堂小测
1.D 解析:花儿看着妈妈工作,花儿让妈妈嗅到花香,花儿投影在妈妈
阅读的书页上为其遮阳,这些都体现了孩子对母爱的回报。而D项更多
地体现了孩子的调皮与可爱。
2.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因为这样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
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总之,是孩子想为妈妈
做点事。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
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
是瞒着妈妈,不让她知道。
3.上文写道:“(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由此可以想
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
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
对孩子的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