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体验 打开故事通道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大象的耳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动物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有问题,由于小动物们发表了看法,导致大象也对自己的耳朵产生怀疑,想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结果反而遇到了麻烦,最后它又把耳朵放下来。故事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采用反复的情节,以对话的形式推荐故事发展,描述了小动物们的质疑,以及大象因为小动物们的话对自己的耳朵产生了怀疑;第二部分(9-13自然段)讲大象让自己耳朵竖起来却遇到了麻烦,从而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明了,大象的想法是在实践中改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盲目地改变自己。
本课课后习题第二题“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既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在提示我们可以借助相关句子有顺序地讲故事,不遗漏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借助大象说的三句话讲故事,并借此提示了解大象的想法改变的过程。
【设计理念】
低年级课本中的故事从成人角度看浅显易懂,若从初学阅读的六七岁儿童的视角看,可教的东西实在不少,它承载着识字与写字、练习朗读、学习阅读、积累运用语言等多样任务,因此,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参与学习、体验阅读的快乐是这一学段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体验式学习能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让儿童和文本产生共鸣,在切身的体验和师生的对话中从文字到内心层层推进,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会认“似、耷、咦、竖、扇、根、竿、烦、舞”9个生字,会写“兔、扇、遇、慢、”4个生字,学习多音字“ 似、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学习课文1-8自然段,借助语言明白大象最初的想法和第一次改变想法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根据文本内容运用语言还原对话;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初识象耳特点
1.出示谜语: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揭示谜底。教师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①学习“耷”的字形:你会怎么识记这个字?
②小结:“耷”是会意字,它的字形就提示了字意“大大的耳朵垂下来”。
3.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1)先自由练读句子,再指名读。
(2)读准多音字“似”。
出示词串:相似、类似、似乎、似的。
小结:“似的”表示跟毛重事物或者情况相似,一般只有“似的”是读翘舌音shì,在其他词语中读平舌音sì。
(3)区分“扇”的读音。
“扇”字当名词或量词用的时候读shàn,比如:扇子、电风扇、吊扇、一扇门。当动词用的时候都读shān,如用手掌打的“扇耳光”,摇动扇子的“扇风”,鼓动别人去做不应该做的事的“扇动”。
(4)在这两句话中你能读准多音字吗?
A.红彤彤的太阳烧烤着大地,像要把这些花儿烤焦似的。
B.秋风姑娘举起她的大扇子,扇哪扇哪,扇下了满地的落叶。
4.再读第一自然段,仿说比喻句。
填空:大象的耳朵像 似的。
仿例说话:弯弯的月亮像 似的;
红红的太阳像 似的。
拓展: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句子吗?
【设计意图:由课题切入,从谜语——插图——课本语言图文结合步步推进,引导学生感受大象耳朵的特点,意在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与文字建立良好的联系。在阅读中随文辨析多音字,并及时地运用检验,有效解决了本课的识字难点之一。】
(二)初读课文,读通童话故事
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咱们一起来读读吧。
1.自主读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确、读通顺。
(2)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序号。
2.反馈交流,学习字词。
(1)检查读音。
不安 两根竹竿 跳舞 头痛 心烦 耳朵眼儿
①用“根”作量词说短语。
②“安、根、竿、烦”是前鼻韵母,要读准。
③“耳朵眼儿”是儿化音,多次指名读强化。
(2)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圈出小动物的名字。(板贴并读好小动物的名字)
①学习生字“兔”,观察字源演变图,你发现可以怎么识记生字“兔”?
(预设:甲骨文的“兔”像一只张着嘴巴,长耳朵短尾巴的小动物,楷体中的点像短尾巴,不要漏写。)
②引导观察:这个字要注意哪些笔画的书写?
斜刀头居上居中,中间“口”要扁,第六笔撇在竖中线起笔,从“口”字中间穿出,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上,莫比点不能漏。
③教师范写。
3.字词回文,读通故事。
把生字词送入课文中,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用横线画出大象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其他小动物们说的话。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既是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落实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要求的有效方式,也是低年级学生从文本提取单一显性信息的训练反馈。】
(三)朗读对话,感受最初想法
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都对大象的耳朵感到好奇,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兔子见到大象时的情景吧。
1.自由练习,读好词句。自己读2-5自然段,看看小兔子有什么疑问?
2.角色代入,读好问答。
(1)课件出示句子,指导读问句
师:这一天,大象正在路上慢慢地散步,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说:——
生:“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①指导读好停顿。
②指导读出惊异——“咦”。
a.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b.识记“咦”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预设:口+夷;咦—姨)
小兔子为什么要这么问?
③指导读出好奇——“怎么”。
(2)认读“竖”字。(出示生字卡片)竖,表示直立,与“耷拉”意思相反,小白兔的两只耳朵很灵敏,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竖起来的,周围一有动静就能听到。
(3)大象是怎么回答的呢?(出示句子: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①指名读,“生来”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是啊,大象的耳朵一出生就是这样的,一直都这样,始终是这样耷拉着的。
②引导体会“这样”的意思。那“这样”是怎样啊?(预设:“这样”就是耷拉着。)
教师引读: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就是这样——
我的爸爸妈妈是这样——
我的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的——
我周围的大象,耳朵都耷拉着啊!——
小结:是呀,小兔问大象的时候,大象不以为然,一点也没在意。
交流评价:读出毫不怀疑、满不在乎、不以为然的语气(板贴: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4)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2-5自然段,指名展示。
小兔子认为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是出毛病了,大象一点儿没放在心上。请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2-5自然段的内容。
【设计意图:大象的语言是个体改变想法的依据,更是本课要提取的故事线索,精细教学小兔子与大象的对话,通过抓关键词、以读代讲体会小兔的好奇和惊异、探究大象最初的想法,是理解“大象怎么改变想法”这个教学聚焦点的基础,便于学生形成一个简单的阅读思维框架。】
(四)想象练说,体验想法“改变”
1.学法迁移,读好疑问。大象还遇到了其他动物,默读课文5-8自然段,看看他们对大象的耳朵又有什么看法。
出示句子,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小羊,你为什么这么问?指名读,强调“也说”读重音。(预设:指导读小羊的疑问和好奇。)
2.想象拓展,还原对话。不仅是小兔子、小羊这么说,猜猜小鹿、小马和小老鼠见到大象,都会说什么?
小鹿说:“ ?”
小马说:“ ?”
小老鼠说:“ ?”
(预设: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竖不起来?是出毛病了吗?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何我们的都不一样呢?大象啊,你的耳朵总是耷拉着,要去找森林医生看看。)
3.观察插图,比较异同。
①小动物们为什么都问大象这样的问题?
(预设:这些小动物的听觉发达,耳朵都是竖起来的,但大象的耳朵不一样,他们觉得奇怪。)
②课文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问句全部写下来?
小结:避免重复,难怪课文中说小动物们“都要”说他的耳朵。
指名读句子: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见到了大象,都要说他的耳朵。
4.换位思考,体验不安。
看着大家惊奇的样子,听着大家质疑的话语,大象也不安起来。
出示句子:
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①孩子们,什么叫“不安”?(预设:有点担心、有点烦恼)
②我来采访一下大象,当时你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预设:都——疑惑,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小伙伴都这么说,我得想想。
真的——不安,他们的耳朵确实都是竖的,我真的有毛病啦?
得竖起来——烦恼,我要把耳朵竖起来才能和大家的一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圈词语,指名读出大象的不安。
(板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③大象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小声嘀咕出来,这就是自言自语。男女生赛读。
5.整体回顾,讲演故事。回顾第1-8自然段,指名分角色讲演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还原其他小动物与大象的对话情景,既是反复思考大象改变想法的前因,也是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时机。而聚焦大象的语言,通过采访换位思考其内心真实想法,更是深入故事线索探寻大象改变最初想法的思维过程。体验故事人物的内心,为后面准确完整地讲述故事打下了基础。】
(五)识记字形,练习书写生字。
1.观察“扇—遇—痛”,说说这三个生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半包围结构,要半藏半露。
不同点:“扇”和“痛”是左上包右下,先写外再写内,撇捺写舒展;
“遇”是左下包右上,先写内再写外,“禺”字上窄下宽,中间竖、提、点分三笔完成,不要写成撇折、点,走之平捺写平些。
2.观察“慢”字,关注结构和笔画。竖心旁,要挺拔。日字窄,四字扁,又字在下稳稳站。
3.学生练习,描一遍写一遍。
4.学生互相评议,再修改。
结束语:面对小动物们一个又一个的质疑,大象的想法从“丝毫不怀疑”变成“不安起来”,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会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关注关键笔画是培养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重点任务。在观察比较中辨析异同,更有利于准确掌握生字书写的要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已学故事
1.认读生字词。
2.说一说大象散步时遇到小动物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想象体验,再探“改变”原因
1.关注行为,探究原因。自由读9-13自然段,说说大象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大象最后为什么把耳朵放下去了,想象体会“头痛心烦”。指导读词识字“烦、痛”。
3.联系生活情境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见单元教材解读)
4.借助大象三次不同的想法,练习说说故事。
三、引导观察,规范书写生字。
四、课外阅读推荐建议——冰波温情童话《大象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