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导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二十岁的苏轼,到京师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举人看苏轼年轻,有意戏弄他。六个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提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一样菜,那菜就归他 吃,行令要依年纪从大到小进行。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毫不客气地端走了青菜。六个举人一脸坏笑地看着苏轼,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不紧不慢地说出了六个字,从容地把六盘菜一并端到自己面前。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苏洵
六 国 论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古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及论证方法;
3.感受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真挚而迫切的爱国之心;
4.培养有关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能力及观照现实的写作意识。
学习目标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作者及背景
1 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 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 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主要作品有《嘉祐集》。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2 写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袭扰,北宋朝廷不敢正面抵抗,而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逐年向契丹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以贿求和,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他们贪得无厌。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诵读课文 思
1 学生自由初读,找出生字。
2 正音
赂 秦 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小则获邑 思厥 暴 霜露 无厌 草芥 洎 牧以谗诛 当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悲夫 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 月割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lù
sàng
shuài
yé
yì
jué
pù
yàn
jiè
jì
tǎng
liáng
fú
wèi
xuē
3 齐读课文 。
4 自由诵读,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画出重要知识点。
议
整体感知:
1 理清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2-3) : 论证分论点。以历史事实论证。
第一层(2)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3)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 : 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作出结论。
第一层(4) :总结六国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二层(5) : 讽谏宋王朝,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思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兵:武器 赂:贿赂
道:根源 或:有人 互:交互 率:全部 盖:表原因 完:保全(形作动)
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
1.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论点
明确: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 又设立了什么分论点进行论证?
明确: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检
3 课文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开门见山提论点,紧扣题目,明确论题;结构上提挈下文,统摄全篇;两个分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章2,3段。
2 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3 学习本部分的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思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以 : 凭借 小: 形作名
所得: 所+动 (名词短语)
其实:它实际 与: 比较
欲:想要的
患:忧虑 固:本来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一觉)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厥:他 祖父:祖辈父辈暴:冒着 以:才
举:拿起来 予:给
今日:名作状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这样下去,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明确了。(最后国家)到了覆灭的地步,从道理上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厌:满足 奉:奉送
判 :明确 至于 :达到颠覆 :灭亡
得 :正确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议+展
2 自由诵读第2段,思考
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如何论证的?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引证
二 学习第3段
1 理解翻译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继:接着 迁灭:灭亡
与:结交 始:当初
义:坚持正义
斯:这
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以:采用 计:策略
始:才 速:招致
祸 :灾难
再:两次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革灭:灭亡 殆:接近
智力:智慧力量
向:当初 附:依附数、理:命运
量:估量 衡量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3自由诵读第3段,思考
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如何论证的?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明确:a 例证
b 假设论证
议+展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检
翻译下列句子
1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2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1疏通文章4,5段。
2学习本部分内容的论证方法。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第三课时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礼:礼遇 名作动
西:西进
为......所+动词:被动句
日 月:名作状
劫:胁迫 劫持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2矣!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可以:古今异义词
势:可能
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下:1之后 2下面
从:跟随 故事:前例
是:这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用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可能性。如果凭借(现今)偌大的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比不上六国了。
2 自由诵读第4/5段,思考
a 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明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哪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明确: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 借古讽今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影射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
议+展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四 课文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整散交错,长短相间;感情强烈,有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感人至深。文章不但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
检
总结归纳文中的活用词及特殊句式。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五 布置作业
1 写一篇“从历史看天下兴亡”的文章。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