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4课 观沧海
曹操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文学史上“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
作品特点:
诗歌散文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作者介绍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写作背景
建安文学
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乐
府
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碣 石 沧 海 澹 澹
jié
cāng
dàn
sǒng zhì
xiāo sè
zāi
认识生字
竦 峙 萧 瑟 哉
活动一: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一读,强调字音字形,读准二二节奏,齐读体会。
二读,朗读指导:每行诗歌最后一个字读响亮,读饱满。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明确:这首诗句末多仄声,力量雄壮,音调铿锵。自由朗读体会。
三读,改写比读。
请尝试朗读后人改过的诗歌,与原诗比较,说说与原诗在音韵上有什么不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活动二: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活动三:深入探讨,研读课文
同学们先自主研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随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最终结果将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讨论1.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 (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海水荡漾——动景
山岛耸立——静景
草木丰茂——静景
洪波涌起——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实景
想象之景 虚景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
讨论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虚写
总写
分写
附文
实写
(想象)
写作手法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言事点题 地点、俯视
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
实 写
(看)第一眼观海全景,大处落笔
气势苍茫浑然,辽阔威严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听)转入动态,波澜壮阔
显示大海惊人力量,宏伟气象
动
静
(想)诗的高潮,奇特的想象、夸张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借以抒发内心豪迈的情怀与胸襟
乐府诗合乐时的附文
曹操
观沧海
虚 写
言志
写作手法
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主旨归纳
小结要点
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散文特点慷慨悲凉。
2. 注意生字的默写和读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3.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
4. 诗歌表达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合作讨论:
课外翻阅资料,查找作者的一篇诗词,与同学们一起朗诵与欣赏。
自主完成:
朗读并流利地背诵《观沧海》,把握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完成课后练习作业。
课后作业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观
海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日月
星汉
澹澹
丛生
丰茂
萧瑟
涌起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竦峙
(虚景)
(实景)
波澜壮阔
欣欣向荣
洪波巨澜
统领
动
静
动静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静
动
动静相配,显示出草木茂盛
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
借助夸张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板书设计
观沧海
实景
虚景
动:水、秋风、洪波
静:山岛、树木、百草
日、月、星汉
借景抒情
统一天下的抱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