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散步》位于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由作者莫怀戚创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作为一篇记叙文,文章通过记叙一家三代人散步的一件小事反映出平凡人物身上特有的人性光芒、“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亲情的代代传承;作为一篇散文,文章在语言、用词上精妙得当,言简意深,值得师生细细品味。
学情分析
能力发展上,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于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利用讨论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畅所欲言;知识积累上,学生对散文了解较少,缺乏散文分析和语言鉴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利用点拨法带领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的魅力;情感体验上,学生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缺乏对生活中小事的观察与思考,理解文章深刻意蕴上在有一定难度,通过故事讲述、照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在体味亲情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记叙性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深学生对于亲情的理解,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想要先考考大家的想象力,我们先来一起看一张图片(PPT),你看到了什么?(明确:一个男人背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女人背着一位小孩在快乐的散步。)同学们能否围绕这幅图片猜猜发生了一件什么故事,简单叙述即可。
请两到三名同学进行故事分享。
同学们的故事太精彩了,大家的想象力也十分丰富,看来我们班有很多潜在的编剧啊!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的作者莫怀戚先生也一样。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是
《散步》这篇散文,看看这幅画背后蕴藏着一个什么故事,又将带给我们什么独特的体验,我们来一探究竟。(板书题目以及播放PPT)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小说集有:《诗礼人家》和《大律师现实录》。
创作背景:1985年,莫怀戚先生与美国柯尔特先生熟识后,经常就中西文化进行交谈。柯尔特先生大加称赞中国的尊老爱幼行为,说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这些正是中国在发展中逐渐丢失的东西,却被他国人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于是,未来唤醒人们关心亲人,捡回失落的亲情,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初读感知,纠正字音
1.播放录音,体会朗读者朗诵的情感。
2.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圈画出重点字词,并标注字音。
3.播放结束后,齐读PPT上出示重难点字词,齐读全篇课文。
(四)具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再次自读一遍课文,并完成PPT上出示的问题(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讨论问题答案,按组号每组分配展示一个问题,轮流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问题如下:
(1)散步的时间?——初春
散步的地点?——田野
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2)为什么要去散步?——母亲身体不好;春天来了;母亲信任我
(3)散步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为什么由“我”来解决分歧?——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5)“我”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为什么?——我说:“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了过去;母亲改变了注意。
3.总结概括,梗概展示(PPT):由一位同学进行简单复述,包括(记叙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4.时间穿越,你想与谁对话,向他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并进行板书。
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同学们,作为一篇散文,语言特色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的地方,接下来大家要成为一名审美大师,请大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教师请3-5位同学进行展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补充其他重要的句子,分析其艺术特色。
2.除了语言的优美,文章中还有其他美的展现,你发现了吗?(讲授法)
风景美——找同学回答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人性美——可从母亲、妻子(关爱下一代)、“我”(爱母亲、爱儿子)、人物特点来分析
亲情美——一家人之间的和睦、友爱。老一辈对后代的关爱和谦让,后代对老一辈的敬爱,这些都是最真挚、最真诚的情感体验。
传承美——母亲关爱孙子作出谦让,妻子爱自己的儿子,“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这正是一代代的亲情的传承与延续。
整体回顾,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以小见大
同学们,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想向大家展示一种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结合板书与故事框架PPT),莫怀戚先生通过记录散步这件小事,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家庭、两条路、三代、四人之间浓浓且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有没有被这种感情所打动呢?用散步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展现了足以使我们深受感动的情感,这就是以小见大。(在PPT上展示具体概念,学生齐读,如下)
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
总结升华,联系实际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类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情感,因为有了亲情,才会有和睦、和谐的一家人。但反观现实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亲情受到太多挑战了,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忙于工作和挣钱,许久没有和家人团聚了;多少人因为沉迷于玩手机和游戏,不和自己年迈的父母交谈了……亲情在金钱和便利的科技面前渺小而卑微,你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而我们的莫怀戚先生,在创作这篇文章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怀着呼唤亲情、关心亲人,重拾这一“文化的瑰宝”的信念写下了这篇文章。
同学们,“亲情”离我们遥远吗?答案是不遥远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就在散步这件小事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亲不待”,时间流逝的太快了,亲情也太过于珍贵,我们需要把握住现有的机会,尽自己所能来拥抱亲情,留住中华文化的瑰宝!
个性解读,写作练习
为文章换一个题目
请完成一篇属于自己家庭的亲情日记。
教学反思
优点:本篇文章作为记叙性散文,课堂紧密结合文体的特点——记叙性和散文性来进行,目的明确;结合作者的创作目的与背景,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缺点:课程导入环节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完成故事的设想,无法使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以小见大法安排在最后讲解学生印象可能会不那么深刻;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要合理,内容和语言分析过多可能会导致主题分析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