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章第4节2007~2013浙江省中考试题精选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三章第4节2007~2013浙江省中考试题精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9-08 11: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下第三章第4节2007~2013浙江省中考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2007宁波2)车辆的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系安全带 B.保持车距 C.限速行驶 D.靠右行驶
2、(2008温12)交通管理部门规定,汽车驾驶员和乘客要系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紧急刹车或发生碰撞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下列知识能用来解释这种做法的是 ( )
A.惯性 B.电磁感应 C.生态平衡 D.氧化还原
3、(2008衢11)在公交车上坐着一位中学生,他的手上拿着一杯饮料,当公交车急转弯时,杯内饮料晃了出来.中学生对司机很有意见,于是说:“师傅,你怎么开车的,我杯里饮料都晃出来了。”司机说:“我的车在转弯呢。”中学生说:“那你转弯为什么转得那么大 转小点,杯里饮料就不会晃出来了。”在这段对话中.这位中学生对下面哪个概念缺乏理解?( )
A.惯性   B.压强    C.浮力    D.压力
4、(09浙嘉14)轮滑是青少年喜爱的一种运动。轮滑比赛时运动员到了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如右图),是因为人体具有 ( ) A.浮力   
B.摩擦
C.惯性   
D.压力
5、(09浙金2)2009年5月7日晚上,在杭州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引起社会的反响。三位青年在杭州文二西路上飙车,撞死过斑马线的行人,经公安交警部门认定,是一起由于汽车严重超速行驶造成的交通事故。行驶的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止运动,这是因为(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汽车受到重力
C.汽车具有内能 D.汽车具有惯性
6、(2010湖州18)《科学》课程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都需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表中各自然现象的发生与需要满足的条件相符的是 ( )
选项 现象 条件
A 铁生锈 氧气
B 冰熔化 温度达到熔点
C 菜豆种子萌发 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D 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
7、(2010绍兴15)根据实验事实和一定的理论推理,揭示自然规律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从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的小车。①在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很短 ②如果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如果在较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很长 ④在铺有棉布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较短 ⑤在水平平整的木板表面上,运动路程较长。则下面的判断和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 )
A.事实①④⑤,推论②③ B.事实①④⑤,推论③②
C.事实①②③,推论④⑤ D.事实①③②,推论⑤④
8、(2010金华5)小刚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块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图甲)继续行走一会,不小心脚踩到一块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图乙)。对这两种情景,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图甲、乙两种情景中.小刚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B.图甲、乙两种情景中,小刚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
来的运动状态
C.图甲情景中,小刚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图乙情景中,小刚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D.图甲情景中.小刚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图乙情景中,小刚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蛰峰
9、(2010义乌5)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下列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灭蚊是防控登革热的有效措施,因为蚊子是传染源
B.冬天用热水袋取暖,因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筷子在水中看起来被“折断”了,因为发生了反射
D.汽车刹车后还要滑行一段距离,因为汽车具有惯性
10、(2010宁波20)如图所示的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
11、(2010宁波4)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世界纪录保持者王濛以43秒048夺得冠军,成为蝉联冬奥金牌中国第一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王濛踮起后脚尖做起跑姿势时对冰面的压强变小
B.王濛匀速滑行时对冰面的压力与冰面对她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王濛加速冲刺时运动状态不变
D.王濛冲过终点后继续滑行是因为她具有惯性
12、(2010杭州5)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足 ( )
A..只有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才有惯性 B.汽车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汽车只有在紧急蒯车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
13、(2011杭州5)在一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游轮上,某同学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跳的最远 B.朝与游轮运动方向相反跳的最远
C.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跳的最近 D.朝各个方向跳的都一样远
14、(2011义乌11)利用身边的物品可以进行许多科学实验。小明用饮料罐代替小车,文件夹当成斜面,探究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关于本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饮料罐从相同高度滚下,是为了保证它刚滚到水平面时具
有相同的速度
B.饮料罐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和接触面之间有摩擦
C.饮料罐在水平面上滚动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该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15、(2011绍兴11)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
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
16、(2013舟嘉-4)如图所示,铅球由a处向右上方推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落到地面b处。铅球在飞行过程中,不断改变的是 ( )
A.惯性的大小
B.运动的方向
C.受到重力的大小
D.受到力的个数
17、(2013温州2)如图是小明自创的”大炮”示意图。当瓶内产生的气体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将 ( )
A.立即沿竖直方向下落到地面午
B.向上运动
C.水平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
D.立即静止
18、(2013衢州-18)今年五一假期,小江一家开车到开化钱江源游玩。下列是小江对游玩场景的描写,其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
A.早上冲出家门,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跑到车边很难停下
B.上车后系上安全带可以减小行车时的惯性,从而减少意外伤害
C.上山过程中惯性越来越大,导致爬山越来越慢
D.爬上山顶抛出太阳帽,太阳帽离手前后惯性不变
二、简答题
19、(2008台24)2008年初,南方发生雪灾,以下是雪灾中的三个场景。图甲中的冰柱是由于雨水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弯曲的电线说明力能使物体 ;图乙是人们正在向冰雪的路面抛撒沙子的情景,这样做的目的是 ;图丙中汽车套紧急刹车后,仍会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这是由于汽车具有 。
凝固 发生形变 增大摩擦力 惯性
甲 乙 丙
20、(09浙温23)2009年3月,在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中,中国队首次夺得冠军。冰壶由花岗岩凿磨制成,底面积约为0.018米2,重约187牛。比赛时,冰壶由运动员推出后在一个非常平整的冰道上滑行,运动员在冰壶行进前方的冰道上用冰刷“扫刷”,使冰转化成薄薄的一层水,冰壶可以走得更顺滑。
(1)冰壶被推出后,能在冰面上继续滑行是因为冰壶具有 。(2)用冰刷“扫刷”冰道的目的是为了减小 。
惯性或动能 摩擦 (或摩擦力 阻力)
21、(2010衢州22)2010年1月10日,在台金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两车相撞事故,其中一辆小车上一名未系安全带的乘客向前“飞”出,撞穿前挡风玻璃。汽车碰撞时,乘客由于具有 ,直接从座位上向前“飞”出;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具有的 能越大,危险性就增大,因此汽车行驶要限速。
惯性 动
22、(2011台州卷22)在行驶的汽车里,以 为参照物,车内乘客会觉得路边树木快速后退;小明在汽车上玩如图所示的陀螺,发现在车加速时,陀螺会后退,减速时却会前进,这是因为陀螺具有 。
汽车(填“车内人、物”等类似答案均给分) 惯性
三、探究题
23、(2007衢31)小明同学坐竖直升降的电梯从一楼到六楼时,感觉刚上升时有一种向下沉的感觉,快到六楼时却有一种向上抛的感觉;而从六楼到一楼时,刚开始向下时也有一种向上抛的感觉,快到一楼时又有一种向下沉的感觉。小明对此产生了兴趣,觉得这种感觉应该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有关。于是他找来了一只弹簧秤和一块铁块来做实验。他把弹簧秤固定在电梯的天花板上,再把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如图所示。当电梯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牛,然后他开始研究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每隔1秒记录一次数据,如表一所示,并画出了弹簧秤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甲图)。从甲图中小明领悟到了向下沉的感觉是人对地板的压力在增大,向上抛的感觉是人对地板的压力在减小。接着他又开始研究电梯整个下降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变化,记录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一 一楼到六楼的实验数据
时间t(秒)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弹簧秤的示数F(牛) 10 11.5 11.0 10.5 10.0 10.0 10.0 10.0 9.5 9.0 8.5 10.0
表二 六楼到一楼的实验数据
时间t(秒)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弹簧秤的示数F(牛) 10 8.5 9.0 9.5 10.0 10.0 10.0 10.0 10.5 11.0 11.5 10.0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表二数据,请在乙图中画出电梯在整个下降过程中弹簧秤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
⑵该铁块的质量是 千克(g取10牛/千克)。当电梯刚上升或下降时,弹簧秤示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铁块具有 性。
⑶小明同学认为弹簧秤示数变大时电梯在上升,变小时电梯在下降,你认为他的观点对吗?

⑷仅从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如何来判断电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
(1)如下图所示
(2)1 惯、(3)不对
(4)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如甲图趋的说明电梯在上升,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如乙图趋势的说明电梯在下降。或弹簧测力计示数先变大后变小然后不变再又先变小后变大的说明电梯在上升,弹簧测力计示数先变小后变大然后不变再又先变大后变小的说明电梯在下降。
24、(2007绍34)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量/克 摆动幅度/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1 0.7 20 0.O5 33.2 1.7
2 1.0 20 0.08 39.7 2.O
3 1.0 30 0.O5 39.8 2.O
4 1.0 30 0.O8 39.7 2.0
5 1.3 20 0.O5 45,3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__________决定;
(3)实验发现,小球只能摆动一段时间。你认为造成小球停下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4)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__________ (选填“长”或“短”)。
(1)刻度尺、秒表;
(2)小球到固定点距离;
(3)机械能有 肖耗或受到摩擦或受到空气阻力等;
(4)短.
25、(2008嘉3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危急情况,司机常要紧急刹车.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叫做停车距离,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距离.(注: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内汽车们行驶距离;制动距离是指踩下刹车后汽车在路面上滑行的距离).
下表是司机驾驶小汽车时,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统计数据.
速度(千米/时) 反应距离(米) 制动距离(米) 停车距离(米)
20 4 2 6
40 8 8 16
80 16 32 48
100 20 50 70
(1)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曲线绘出制动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请先用铅笔,确定后再用标准答题笔涂黑)
(2)一起发生在限速50千米/时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寓)长为25米.请你根据上面图象 判断司机是否超速   .(注:该车的制动性能与上表数据一致)
(3)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下列行为不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的是  
A.疲劳驾驶 B.酒后驾驶 C.打手机 D.超速驾驶
(4)轮胎长期能用后会变光滑,则在相同情况下,制动距离会变   .
(1)如图所示;
(2)是
(3)D;
(4)长.
26、(09浙温33)检测机构为了检测汽车的刹车性能.在同一场地做了如下实验:
(1)某车以不同车速行驶时,测得有关数据如图A所示。其中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决定刹车到脚踩在刹车踏板上时,车通过的距离;刹车距离是指脚踩在刹车踏板上,使车减速,到车停时车通过的距离。
如果司机以60千米/时的速度驾驶,从发现情况,决定刹车到车停止时,车通过的距离为 米。
(2)汽车的刹车方式有两种:
方式一:刹车时,车轮不能滚动,只能滑行,直至车停。
方式二:刹车时,车轮仍保持滚动,但滚动减慢,直至车停。
图B反映的是以方式一和方式二刹车所产生的刹车距离的比较。从图中可知,在车速相同时,采用哪种刹车方式刹车后,刹车距离较短 。
(3)检测中,相同的甲、乙两车均以v1速度行驶,甲车采取方式一刹车,乙车采取方式二刹车,刹车时车与障碍物的距离相等(距离小于S1,如图),则撞击时哪辆车对障碍物的破坏程度更大 请结合图B中曲线说明理由。 。1、 2、方式二 3、乙车造成的破坏程度更大,因为此时车的动能(速度)较大
27、(09浙绍32)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的必要性展开了探究。实验如下:
Ⅰ.如图甲,让载有正方体橡皮泥的实验小车,分别从斜面的A、B处自由下滑,观察小车与障碍物碰撞后橡皮泥抛落、受损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Ⅱ.如图乙,用胶带纸将相同橡皮泥绑在小车上,重复上述实验。
实 验 车在斜面上位置 是否绑胶带纸 橡皮泥第一次落地点到碰撞处距离/厘米 橡皮泥受 损程度 实 验 车在斜面上位置 是否绑胶带纸 橡皮泥第一次落地点到碰撞处距离/厘米 橡皮泥受损程度
④ A 否 10.2 磨损较多 ③ A 是 O 不明显凹痕
10.9 磨损较多 O 不明显凹痕
10.0 磨损较多 O 不明显凹痕
② B 否 17.4 磨损多 ④ B 是 8.2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
17.6 磨损多 8.4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
17.7 磨损多 8.1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
根据实验和所得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橡皮泥第一次落地点到碰撞处距离和____________,可判断碰撞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2)每一处实验都进行三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比较 实验表明,在同样碰撞速度的条件下,胶带纸可以有效减轻碰撞造成的后果。
(4)比较实验③、④表明,在___ __过大时,胶带纸也不能阻止橡皮泥被抛出。
(1)受损程度(2)减小实验误差_(3)①、③或②、④(4)碰撞速度
A B C D
(第20题图)
第11题图
1 2 3 4 5 6 7 8 9
12
11
10
9
8
t (秒)
F(牛)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2
11
10
9
8
t (秒)
F(牛)
10 11
甲图
乙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