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八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 18 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攻占沈阳,并相继占领东三省。随后华北亦告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意义何在?
知识回顾
还记得甲午中日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吗?
时间:1894—1895年
结果:中国失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的开始)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对外扩张政策,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攫取许多特权,刺激日本继续侵华。
②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③1929年秋,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这次经济危机波及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④当时的中国政局动荡,国共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
1、历史背景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控制了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在此驻扎军队。1919年,关东军司令部正式组建,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最高指挥机关。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相关史事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九·一八”残历碑
设计者:贺中令,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初月八
时间
“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2、主要事件
①制造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
经过
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日军占领沈阳
结果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
后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的开始;九一八事变成
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九一八事变
②建立伪满洲国
时间
1932年
地点
长春
伪满洲国示意图
性质
日本建立是殖民政权
政治:扶植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实行“以华治华”。
经济:掠夺战略资源
军事:屠杀无辜人民
文化:奴化教育
“伪满洲国”统治下,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危害
③制造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蒋光鼐、蔡廷锴率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日军被迫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5月,经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相关史事
根据材料,说说你对英、美调停的看法。
纵容侵略
不负责任
绥靖政策
?
3、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①马占山指挥齐齐哈尔抗日;
②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③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④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抗日将领马占山
(1885—1950年)
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
相关史事
杨靖宇
(1905—1940)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背景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表现
影响
华北事变,标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战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2、一二·九运动
时间
口号
1935年12月9日
领导
中国共产党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结果
影响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3、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关史事
三、西安事变
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②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③中共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④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⑤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背景
概况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目的:逼蒋抗日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方式: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
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性质:“兵谏”
张学良(1901—2001)和杨虎城(1893—1949)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
史料阅读
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东北沧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 1936年12月12日)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②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坚持妥协政策,引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
③西安学生举行爱国游行请愿,呼吁抗日。
1、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课后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态度: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并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2.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如何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 -战线初步形成。
每当人们唱起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时,仿佛看到当年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孺学子。这首歌的作者是人民音乐家张寒晖。
知识拓展
张寒晖在西安二中任教时,目睹了东北军官兵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及对颠沛流离的悲苦怨愤,就以北方妇女失去亲人在坟头的哭诉声为音乐素材,写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当他吟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时,不禁泪如雨下,嚎啕痛哭,旁边的流亡学生和难民也跟着恸哭。这首歌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懑。这首歌问世后,立即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热血男儿高唱着这支血泪悲歌,奔赴抗日前线。遗憾的是,当时印刷的曲谱中作者暑名多为“佚名”,张寒晖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50年,当曲谱正式铅印出版时,才暑名“张寒晖”,而此时他已经在延安逝世4年了。
(2021·山东滨州)右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张学良和杨虎城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链接中考
C
(2021·湖北鄂州) 这一事件“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一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一二·九运动
链接中考
C
(2021·湖南株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松花江上》折射的时代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华北事变,华北形势危急
C.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
D.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链接中考
A
(2021·四川内江)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发表,它是中共反对日本侵略的第一个《宣言》。这一《宣言》产生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皖南事变
链接中考
A
(2021·甘肃天水) “我们被爆炸声惊起,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这段回忆揭示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链接中考
A
(2021·湖北十堰)下列事件中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珍珠港事件
链接中考
A
(2021·青海中考)1936年在《张杨对时局宣言》中提到“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学良等涕泣进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该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链接中考
B
(2021·山东聊城)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 )
A.共御外侮
B.铭记国耻
C.抵制日货
D.寻找外援
链接中考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