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 )。
①国内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 ②俄国处在帝国主义威胁之下 ③俄国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从外部干涉,国内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发动叛乱,再加上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苏维埃政权面临空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此,①②③④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答案 D
2.“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
A.企业不论大小,全部收归国有
B.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C.取消自由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答案 B
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
解析 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的是余粮收集制。
答案 A
4.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 )。
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①③④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②是苏俄的创新,不属于“旧东西”。故②不选。
答案 C
5.1921年,美国人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企业家。这主要得益于 ( )。
A.苏俄退出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俄国内战争结束 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解析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赁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答案 D
6.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答案 D
B组(能力题)
7.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 )。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解析 国内战争期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允许自由买卖,故C项是正确的。
答案 C
8.列宁《论粮食税》:“……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这里列宁所谈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保障了军事胜利 B.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C.引起农民的不满 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解析 从“不这样做就不能……战胜地主和资本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列宁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证。
答案 A
9.1921年苏俄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 )。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国内战争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不满和暴动。
答案 B
10.“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借用商品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生产,从而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党的要求就是“学会做生意”。
答案 B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二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形形色色的人簇拥在一起。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
解析 回答第(1)问要结合所给材料,根据“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分析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及“不愿意要卢布”分析出当时苏俄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和卢布的贬值,联系教材归纳出原因;第(2)问,根据“粮食税”推断出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第(3)问,概括材料分析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市场的繁荣。
答案 (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原因: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