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 配套同步课件 创新演练 章末质量检测(全套3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 配套同步课件 创新演练 章末质量检测(全套3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9-08 14:37:08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2年5月10日,甘肃省定西市山民县、漳县、渭源等地发生大范围冰雹及强降雨,引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截至5月12日16时,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该地41万多人受灾,因灾死亡44人,失踪2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4万公顷,倒塌房屋19 543间。据此回答1~3题。
1.材料中的灾害(  )
A.属人为灾害
B.致灾因子是纯自然作用
C.致灾因子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21世纪教育网
D.是战争造成的
2.材料中的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A.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生态破坏严重
C.自然资源毁灭 D.环境受到污染
3.关于此次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其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不可能有任何先兆信息
C.其形成一般有三个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D.其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解析:第1题,材料中的灾害是由暴雨和冰雹造成的,其致灾因子为纯自然作用。第2题,主要造成的影响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3题,泥石流的发生是由山洪引发的,不可能没有任何先兆信息;C项所述为滑坡的发生机制;泥石流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1.B 2.A 3.A
2012年5月11日中新网消息,近日湖南连续遭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共有369个乡镇遭遇暴雨,超过120万人受灾,暴雨洪灾还导致209国道中断。结合下图完成4~5题。21世纪教育网
4.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解析:第4题,图示地区是长江的荆江河段,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率大;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第5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
答案:4.A 5.B
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北京时间)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93.1°E,2.3°N)突发里氏8.6级强地震,多国发布海啸预警,后解除警报。同时,印尼还是火山多发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据此完成6~7题。
6.印度尼西亚多发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21世纪教育网
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D.印度尼西亚领土组成主要以岛屿为主21世纪教育网
7.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增高
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
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
解析:第6题,印尼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第7题,火山喷发导致空气中的固体尘埃物质增多,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导致昼夜温差减小。21世纪教育网
答案:6.A 7.C
读“等震线图”,回答8~9题。
8.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震源 B.在震中附近
C.烈度最小 D.震级最大
9.若甲地为震中(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受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解析: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点所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位于等震线的中心位置。在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就越小。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答案:8.B 9.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飞蝗蔽日,食禾至尽,民大饥相食”描述的是(  )
A.病害 B.虫害
C.鼠害 D.菌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灾害中的虫害,理解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中说的是蝗虫,应是虫害。
答案: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010·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1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本题组考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第11题,从图中年平均气温曲线可以看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第12题,气温上升会使生长期延长,低温冻害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温升高会使蒸发作用加强,天然湿地面积减小。
答案:11.D 12.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2011·福建高考)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 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8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8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气象灾害冰雹的形成及防御。冰雹是一种气象灾害,是降水的一种类型。第(1)题,根据图中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可以看出,冰雹多发生在3、4月份,为春季。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春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冷暖气流交汇,使暖空气强烈抬升,温度快速下降因而形成冰雹。第(2)题,冰雹的危害在于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破坏建筑物;冰雹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
答案:(1)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1:2012年5月10日18时56分,甘肃省敦煌市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暴,能见度小于100米。为此,敦煌市发布了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这场强沙尘暴迫使多个航班延误或取消,同时也增加了公路交通的危险。
材料2:“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1简要说明沙尘暴天气给城市造成的主要危害。(4分)
(2)简析图中A区域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8分)
(3)B河段的三大灾害是洪涝、凌汛和断流,试分别分析其成因。(12分)
解析:第(1)题,沙尘暴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第(2)题,A区域在内蒙古草原地区,这里气候干旱,多大风,且地表土质疏松,加之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导致荒漠化趋势严重。第(3)题,由图示可知,B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洪涝成因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回答;凌汛成因要考虑河流的结冰期和流向;断流既有区域内年降水量少的自然原因,也有人类利用水资源不当的人为原因。
答案:(1)大气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危及交通安全;干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恶化。
(2)自然原因:位于温带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疏松沙质沉积物多。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21世纪教育网
(3)洪涝成因: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暴雨集中;B河下游含沙量大,大量沉积成为“地上河”。
凌汛成因:地处温带,河流有结冰期;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冰坝阻塞河道引起涨水。
断流成因:B河流域内,近年来降水量少于正常年份,径流量小;中上游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截流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