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 配套同步课件 创新演练 章末质量检测(全套4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 配套同步课件 创新演练 章末质量检测(全套4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9-08 14:46:21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对环境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人类环境即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即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
C.人类环境即人类周围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人类环境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解析:环境一定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人类环境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周围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
答案:D
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过程关系简图”,回答2~4题。
2.图中数字序号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生产产出 ②经济过程 ③资源 ④环境
B.①经济过程 ②生产产出 ③环境 ④资源
C.①资源 ②经济过程 ③生产产出 ④环境
D.①生产产出 ②资源 ③环境 ④经济过程
3.下列行为或现象,与环节⑤的含义相吻合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实行清洁生产    B.实施节能减排
C.退耕还林还草 D.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有(  )21世纪教育网
A.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栽树种草
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D.在北京市内修建多层立交桥
解析:第2题,根据因果关系分析推理,生活废弃物必定要排放到环境之中,因此④为环境,排除B、D;同时,人类应该先利用资源,发生经济过程后,才有生产产出,因此排除C。第3题,环节⑤代表的含义为“环境反作用于人类,”A、B、C选项均代表人类作用于环境。第4题,围湖造田虽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会使湖面缩小,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改造局部小气候的能力减弱。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答案:2.A 3.D 4.C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从图中的高程可知,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后,会导致沿海的滩涂部分被淹没;海水对地下水的影响更加显著,从而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答案:A
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21世纪教育网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二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减小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答案:A
宋代以后,福建“土狭人稠,田无不耕”,所以固始人又开始聚族向“土旷人稀”的潮汕地区、进而跨海向台湾地区迁移。有人曾形象地说,台湾之根500年前在福建,1000年前在河南(固始在河南省),台、闽、豫1000年前是一家。据此回答7~8题。
7.固始先民因循南迁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压力 B.自然灾害
C.生态破坏 D.气候变化
8.下列关于固始人开始聚族向“土旷人稀”的潮汕地区迁移时期的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并未恶化
B.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一些科学的萌芽
C.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增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D.人为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解析:第7题,由“土狭人稠,田无不耕”“土旷人稀”等信息可知人口压力过大导致固始先民迁移。第8题,当时应处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对抗性增强,人类大规模利用资源,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环境变得脆弱,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已有科学的萌芽。
答案:7.A 8.B
读下面的漫画,完成9~10题。
9.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21世纪教育网
B.草原逐渐变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10.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21世纪教育网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由图可知,由于不合理放牧,使草场逐步退化为荒漠,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被骆驼取而代之。
答案:9.C 10.A
11.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下列叙述,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是(  )
A.参与“地球熄灯1小时”活动
B.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
C.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D.在空调房里使用电动跑步机进行健身活动
解析:在空调房里使用电动跑步机健身,耗费的能源多,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答案:D
12.下列几种做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一组是(  )
①采取多种措施使秸秆还田、发展沼气等 ②国家加大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力度 ③引进稀缺动植物,以促进物种多样性 ④为扩大耕地,大量开发利用沼泽地 ⑤青藏铁路保持沿线冻土和植物生长环境的稳定 ⑥把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偏远地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引进物种可能会出现物种入侵;开发沼泽地会失去其环境功能;污染企业迁移只是转嫁污染。
答案: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8分)
A.生产规模__________,B.__________自然资源,
C.生产活动__________,D.破坏__________。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向__________方向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__性。然而,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进二者__________。(6分)
(3)我们要争取的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发展,它既__________的需求,而又__________。(4分)
解析:本题要根据提示弄清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人口过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就大,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资源的滥采滥用,人口素质过低、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这些都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如果人类采取图示中的方式,就会形成同环境的对立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就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1)过大 滥采滥用 违背自然规律 生态环境
(2)恶性循环 对立 协调统一
(3)满足当代人 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字母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8分)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减轻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解析:从给出的材料来看,对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应该首先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类在消耗矿物燃料的同时排放了大量氟氯烃、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分别造成了臭氧层空洞、酸雨、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人类滥伐森林会造成森林锐减。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应针对形成原因中的人为因素。
答案:(1)a c b d(自左向右,自上向下)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