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4 18:1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课时练习
选择题
1.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
 
A. 公车上书 B. 创办《时务报》
C. 成立强学会 D. 开办新式学堂
2.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 《中外纪闻》《湘学报》
B. 《时务报》《国闻报》
C. 《湘学报》《知新报》
D. 《天演论》《变法通议》
3. 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 ,社稷难资保守”。“ ”应是(  )
A. 禁绝鸦片 B. 实行洋务
C. 变法图强 D. 签订条约
4. 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 裁撤冗员 B. 开办新式学堂
C. 训练新式军队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5. “变法导致大量官员及寄生阶层的饭碗被打破。虽人人皆知要废八股,提倡实学,但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自己费尽心血,一下子前途没了,所以他们就会坚决反对,更不用说被裁掉的官员了。”材料评述的是戊戌变法的(  )
A. 兴起背景 B. 主要内容
C. 失败原因 D. 历史影响
6.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派与洋务派分别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维新派和洋务派在主张方面的根本区别是(  )
A. 改革教育制度 B. 改革政治制度
C. 向西方学习 D. 鼓励开矿设厂
7.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8. 下表是梁启超的人生履历(部分),由此可见梁启超(  )
时间 活动
1890年 开始看到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
1895年 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
1896年 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
1902年 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A. 是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
B. 是维新变法的最高领导者
C. 主张通过变法来实现君主立宪
D. 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9.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某史书资料记载:“百日维新后,山西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物、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进机器生产,推动了当地近代工业发展。”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
A.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发展
B. 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C. 法令在山西落实的最好
D.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1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2.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是 (  )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慈禧太后、袁世凯
1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
A.进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太平天国运动
14.“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15.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16.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其余各项变法措施均被取缔 (  )
A.裁撤冗官冗员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裁减绿营 D.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人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他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材料二 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愿望与要求?据材料,概括这次变法的内容涵盖哪些方面。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3)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据上述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
18.有人把戊戌变法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则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所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指南报》《富强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的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展开……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时事、反映社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公车上书的意义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沪)浙地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新式学堂和文风发生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戊戌变法被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
答案
1-5ABCDC 6-10BCCBA 11-16BCBBCD
17、(1)事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或签订《马关条约》)。
关键:变革官制(或变革政治制度)。
(2)政治派别:维新派(或资产阶级维新派)。
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3)维新派无视国情,盲目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或维新派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维新派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维新派缺乏实权(或维新派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变法)。
(4)触动了传统的政治体制(或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18.(1)原因:公车上书者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表现:①上海创办多种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②江浙地区的维新宣传注意向底层社会展开;③当戊戌政变发生后,江浙地区保持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3)新式学堂:讲授西方科学知识,传播民主思想。文风:文学语言有所突破;反映时事。
(4)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