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18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轻微的趾蹼(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蹼)。1900年,由于修筑一条沙坝,使老鼠的栖息地成了沼泽。若干年后调查发现,这条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趾蹼,偶尔才能找到少数无趾蹼的老鼠。对这种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
①有趾蹼老鼠比无趾蹼老鼠繁殖力强
②由于环境的变化,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③趾蹼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④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
⑤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蹼的老鼠长出了趾蹼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①④
答案: B
2.(2012·鹰潭市第二次模拟)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C.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本质
D.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
答案: D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从而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答案: D
4.(2012·西安质检)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浅色树干上,大多数桦尺蠖体色是浅色(由s基因决定)的,少数深色(由S基因决定)的;100年后,工业污染把树皮熏成黑褐色,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浅色却成了少数;2009年据科学家调查研究,英国的桦尺蠖浅色型正在增加。下列有关桦尺蠖体色由浅变深,又变浅现象的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
A.桦尺蠖体色的深或浅是可以遗传的性状
B.树干颜色的变化是桦尺蠖种群体色变化的环境条件
C.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基因s能突变成基因S,基因S也能突变成基因s
D.这是环境治理成效的很好例证
解析: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树干颜色这一环境对生物进行了定向地选择。
答案: C
5.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
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解析: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导致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有利的个体,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答案: B
6. (2012·常德调研)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 C
7.已知如果一个群体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一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区域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出这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频率(N)大约是( )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解析: 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Aa的基因型频率N为2pq。由遗传平衡定律可知p2+2pq+q2=1,又由数学不等式p2+q2≥2pq可知,1-2pq≥2pq,故0<2pq≤1/2,即Aa的基因型频率大约是:0<N≤50%。
答案: B
8.(2012·郑州一中月考)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种群1和种群2都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
答案: C
9.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但后代却无繁殖能力,所以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多倍体的形成一般不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 D
10.(2012·巢湖质检)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解析: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答案: C
11.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频率的变化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 D.②④⑤
解析: 连续自交n次,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故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 C
12.(2012·山西康杰中学理综)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______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_________。
(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________(是/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群体中AA、Aa、aa的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在这三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______________,下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
(5)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答案: (1)种群 基因库 (2)75% 25% 不是
(3)72.5% 5% 22.5% 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4)AA=Aa>aa A (5)物种 生殖隔离已经形成 (6)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1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如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____。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2)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统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4)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因过度繁殖而引起的生存斗争现象,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
存。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因而出现个体比例逐渐上升的现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性状由基因控制,所以生物性状的多样性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用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
答案: (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5)遗传 PCR(多聚酶链式反应)
15.(实验探究)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
答案: (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选择 ③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课件69张PPT。第1、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2011·江苏卷,6·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
2.(2010·山东卷,2·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
3.(2010·江苏卷,12·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
4.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
5.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6.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内容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 进化而来的。
(2)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由低等到 逐渐进化的。
(3)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由于 和 。更古老的生物高等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意义:反对神创论和 ,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3.评价:拉马克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是 的奠基人。物种不变论进化学说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连线)
2.意义:科学地解释生物 的原因,以及生物的 和 。
3.局限性:对于 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局限于 水平;在物种形成的问题上,达尔文强调了物种形成中的 方式。进化多样性适应性遗传和变异个体渐变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也是 的基本单位。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的改变。同种生物繁殖全部基因等位基因基因频率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生物的变异是 的。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经过长期的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断被淘汰,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和加强,从而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 的方向不断进化。基因重组突变不定向自然选择基因频率适应环境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 的一群生物。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和 。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可育后代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四、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不同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 多样性、 多样性和 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4.运用哈代—温伯格平衡,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1)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2)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5个条件是:种群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均可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2)在伴X染色体遗传病中,男性中患者的表现型概率=相关基因型频率=相关基因频率。1.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解析: 图中导致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改变的原因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其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而不是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
答案: C2.(2012·阜阳三中期末)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及比率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的基因频率为( )
A.13.2% B.5%
C.14% D.9.3%
解析: 假设抽取了100名小学生,则其中基因型为XBXB、XBXb、XbXb、XBY、XbY的学生各有44名、5名、1名、43名、7名,则Xb的基因频率为:(5+1×2+7)/[(44+5+1)×2+43+7]×100%=9.3%。
答案: D
1.种群和物种的区别与联系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3.(2012·南通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可推知:甲、乙、丙属于三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甲、丙两个种群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它们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故它们的基因库组成中有些基因种类相同,有些基因种类不同,基因库组成并非完全不同。
答案: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011·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解析: 答案: C 1.(2012·山东烟台一模)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可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C
分辨清生物进化的观点
(1)判断生物进化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
(2)判断物种形成的依据是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
(3)进化并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但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进化。
(4)共同进化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
(5)判断是否是同一物种标准不能只看能否杂交,还要看杂交后代是否可育,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马和驴等。 (2012·山东实验中学二次诊断)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
A.25% B.32%
C.50% D.64%
解析: 群体进行自由交配,交配的组合有BB×BB、BB(雄性)×bb(雌性)bb×bb、bb(雄性)×BB(雌性),计算得知,子代个体是BB的概率是64%,Bb的概率是32%,bb的概率是4%。
答案: B
2.(2011·南京二模)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 )
A.43% B.48%
C.52% D.57%
答案: C 评价改进类实验的解题思路
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有无更为简单的实验方案、实验能否顺利完成和实验的安全性如何。常见的试题主要考查下面的几个方面: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F2中BB∶Bb=1∶2,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B∶b=2∶1,故F3中bb为1/3×1/3=1/9,即F2中长翅果蝇占8/9,其中的纯合子为BB=2/3×2/3=4/9,占长翅总数的1/2。若不去除残翅果蝇,则F2中BB∶Bb∶bb=1∶2∶1,F2产生的配子B∶b=1∶1,F3中BB∶Bb∶bb=3/8∶2/8∶3/8,故长翅中的纯合子比例为:BB/(BB+Bb)=3/5。要研究人工选择作用是否对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影响,需要以人工选择作用作为单一的变量,通过由人工选择作用的种群和自然繁殖的种群繁殖若干代后进行对照得出实验结论。答案: (1)1/2 (2)3/5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随机分成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1.(2011·海南卷)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解析: 甲、乙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其中被捕食者不会因为捕食者的灭绝而灭绝,A错;生物之间的基因的突变并不是相互影响的,C错;即使种群数量稳定,也会因为突变或重组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
答案: B
2.(2011·银川一中二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也是定向的
D.某种抗生素长期使用药效下降,这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解析: 隔离产生后,不同种群的生存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通过选择保留、淘汰的变异类型不同,即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最终生物定向进化;生物的变异不是环境诱导的结果,环境的作用是对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通过选择作用,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类型将被保留。
答案: D
3.(2012·黄冈中学高考模拟试卷)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
解析: 本题的易错点是基因总数的正确计算。因为男性中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计算男性基因总数时不需要乘以2。学生容易误算成(780+820)×2=3 200,结果得出5.1%,而错选B。由于色盲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X染色体上,因此该种群中等位基因(XB+Xb)总数为780×2+820×1=2 380,色盲基因Xb总数为23×2+52×1+65×1=163,故基因Xb的频率为163/2 380=6.8%。
答案: C
4.(2012·塔城模拟)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A、a基因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答案: D
5.近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地震,若由于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C.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D.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解析: 由于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不同的多个种群基因库,且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基因库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答案: D6.(2011·广东理综卷)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下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动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其发育成的个体的每个体细胞中均含有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在受体中正常地转录和翻译,才能控制相应的性状出现。 (2)“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说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故AABB雄蚊和aabb雌蚊相交,后代基因型全为AaBb,无致死现象,A的基因频率为50%;F2中A_B_∶A_bb∶ aaB_∶aabb应为9∶3∶3∶1,由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要淘汰掉3/16的A_bb、3/16的aaB_,因此对于A、a来说,会淘汰掉1/16的AA、1/8的Aa、3/16的aa,所以F2中AA∶Aa∶aa=3∶6∶1,故A的基因频率为60%。
(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 S基因的RNA S蛋白
(2)50% 60%
(3)减少 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练规范、练速度、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