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14 16:0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基本上一致
(2)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有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的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城镇化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城镇的数量增加,
探究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城镇化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城镇的数量增加,
1、从1984年到2016年,杭州市主城区
发生什么变化?
2、这表明杭州的 水平快速提高。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主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
城市化
3、杭州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杭州GDP:
1984年,69.4690亿元
1991年,227.9545亿元
2008年,4788.9748亿元
2016年,11050.49亿元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动力:
经济发展
城镇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
服务业
原料、市场
1.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
承接港额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城镇化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动力:
经济发展
城镇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
服务业
原料、市场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世界城镇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20
40
100
60
80
城市人口比重 %
时间
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 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 2/3。
① ② ③
初级阶段
加速阶段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世界城市化进程
速度慢、
水平低
速度很快、
水平较低
速度慢
水平高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B、在N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C、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高
D、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高。
动力:农业
动力:工业
动力:服务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伦敦、巴黎、纽约、东京、 上海、香港等世界级大都市,
并带动了城市群的整体提升。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市带。
城市群是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由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有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长三角城市分布图,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表。
(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人口密度大;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数量多;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
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城镇化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动力:
经济发展
城镇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
服务业
粮食、副食品、原料、市场
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
国家 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城市化水平
特征






二战后速度
人口高度 ,大中小城市 分布,
业、 运输业和 产业相对发达。现代交通和 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发达国家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 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城镇 保护也得到普遍的重视。
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 化和 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 洲和
洲。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都遇到过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 城镇化,过量的乡 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 的承受能力,城市
设施和 服务建设相对落后。还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
“ 城镇化”,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 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1.城市郊区化:中心城区环境恶化,人口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2.逆城市化:中心城区环境恶化,人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迁移的过程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原因: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
乡村、中心城镇环境好,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虚假城镇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主要出现在巴西,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
滞后城镇化: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贫民窟
1.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
起步晚
水平高
水平低
二战后速度快
二战后速度慢
逆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城镇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也得到普遍的重视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城镇化
1.特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3.意义: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拓展了高效率的 ,拉动了 与 ,创造了大量的 机会,提高了区域 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 。
大力推进农业 和 ,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2.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4.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动力
产业结构变动
人口流动
城镇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3.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快,呈加速趋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城镇化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动力:
经济发展
城镇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
服务业
粮食、副食品、原料、市场
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
就业岗位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地理环境
环境污染
交通堵塞
房价高、建设用地紧张
“热岛效应”
影响水循环,城市内涝
市区
郊区
郊区

某城市的等温线分布图,
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原因。
城市人口集中,产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等每天要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 为“城市热岛”。
气温由郊区向市中心升高
城市化前后水循环各个环节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城市有什么影响?
蒸发减少,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城市的地表径流增加,主要依靠城市的排水设施排水,如果排水设施不完善或者堵塞,
遇暴雨,容易出现内涝。
由于下渗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如果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容易出现地面沉降。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污染源
危害
城镇化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动力:
经济发展
城镇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
服务业
粮食、副食品、原料、市场
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
就业岗位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地理环境
环境污染
交通堵塞
房价高、建设用地紧张
“热岛效应”
影响水循环,城市内涝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解决措施:
智慧城市
城市病
城镇化
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动力:
经济发展
城镇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
服务业
粮食、副食品、原料、市场
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
就业岗位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地理环境
环境污染
交通堵塞
房价高、建设用地紧张
“热岛效应”
影响水循环,城市内涝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解决措施:
智慧城市
城市病
田园城市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
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
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措施:统一规划;
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
花、草、灌、林相结合;
依法保护绿地。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城市化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此完成3~4题。
3. 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C.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 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4.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 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 B. 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C.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D. 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
读1990年与2008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单位:%)表,完成3~4题。
国家 1990年 2008年 国家 1990年 2008年
阿根廷 86.5 92 美国 75.2 81.7
英国 89.1 89.9 加拿大 76.6 80.4
澳大利亚 85.1 88.7 尼日利亚 35.0 49.0
德国 85.3 88.1 中国 26.4 43.3
巴西 74.8 85.6 印度 25.5 29.5
5.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A. 城市化水平高 B. 城市化起步晚
C. 城市化速度慢 D. 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6. 下列有关四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阿根廷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经济高度发达
D. 巴西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工业化水平很高
C. 尼日利亚城市化水平低是因为经济较落后
D. 印度城市化水平低是逆城市化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虚假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
“滞后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