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5:4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秋天的怀念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探究重点语句的内涵和题目的深意。
5、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课堂导入
2.朗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瘫痪( ) 侍弄( )
整宿( ) 憔悴( )
仿膳( ) 豌豆( )
诀别( ) 烂漫( )
翻来覆去( ) 絮絮叨叨( )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shàn
màn
wān
jué

xù dāo
了 解 作 者
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整 体 感 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线索和文中母亲关心作者的几件小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关注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母亲、“ 我”
关注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看花
1、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
2、我答应母亲去看花,但没看成,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
3、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
于细节中寻母爱
默读课文,圈点评注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不动笔墨不读书
母亲这时就会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进来了,站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的!”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A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你认为“挡”这一动作母亲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母亲希望“我”能正视现实,勇敢去面对。
母爱是
细心的呵护
B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既暗示病痛对她的折磨,有显示绝望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央求”是恳求,乞求,苦苦哀求的意思,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表现母亲的耐心和慈爱。
C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一方面我同意出游,母亲十分高兴快乐,高兴得忘乎所以了;心理描写,另一方面,“她忽然不说了”母亲意识到她说多了,犯了“禁忌”,怕自己的情绪和言辞刺激到“我”,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他的内心比我还沉重。表现了母爱,细致入微,连说话用词用词方面都注意到了。
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没有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深受苦楚的母亲
小结:从全文的叙述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采用什么描写手法?
——辛苦,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
4、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 我” 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怀念母亲的永远的寄托。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了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
考点6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章中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模式:本句、段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起到了烘托人物…的心情的作用
5、文章结尾说“我懂…也懂。”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从结尾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考点7:段在结尾的作用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发出号召或倡议)。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让人回味。
《合欢树 》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病危临终牵挂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
母亲病重隐瞒病情
相约看花多牵挂
隐瞒病情悄抚慰
秋天的怀念
伟大的母爱
深切的怀念
北海看花懂母心
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菊花
母亲
史铁生
坚韧的意志
艰难的命运
毫不张扬的爱
怀念
懊悔
悲伤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