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2.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音韵美;品位,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
进入意境,感受诗人通过菊花表达复杂情感的手法的妙处。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对亲人思念。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
1.朗诵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现存诗403首。
背景简介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朗诵注意节奏,情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三.译读诗歌,感知大意
1.结合注释,自译疏通诗句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
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四.研读诗歌,探究品析
品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点拨】首句“登高”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冠以“强欲”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2.品析:遥 怜 故 园 菊,应 傍 战 场 开。
【点拨】“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3.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提示抓诗眼“怜”)
【点拨】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共14张PPT)
12
部编版 七年级上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部编版 七年级上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现存诗403首。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
攻陷。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
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
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新知讲解
相
关
链
接
诵
读
诗
歌
新知讲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新知讲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 欲 登 高 去,无 人 送 酒 来。
遥 怜 故 园 菊,应 傍 战 场 开。
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乡。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可怜。
靠近。
译
读
诗
歌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内
容
主
旨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研
读
探
究
首句“登高”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冠以“强欲”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1. 品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合作探究
2.品析:遥 怜 故 园 菊,应 傍 战 场 开。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提示抓诗眼“怜”)
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