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A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
A.炎帝、黄帝 B.黄帝、尧帝 C.舜帝、炎帝 D.舜帝、禹帝
2.当你读到“周王”“血缘”“功臣”“诸侯”这些词语时,你马上联想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承天景命,天下一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追求。下图是哪个王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4.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文化昌盛 B.中央集权加强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交融发展
5.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一
6.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7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指的是(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世袭制 D.九品中正制
7.“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8.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下列能印证该观点的有( )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康乾盛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有开明的民族政策,还有开放的对外政策。下列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是(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鉴真东渡日本
C.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文成公主入藏
10.“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文成公主入藏 D. 郑和下西洋
11.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 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 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12.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13.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这反映了宋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都市商业繁荣 C.海外贸易频繁 D.科技成就突出
14.国家的有效管理需要制度创新。下列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是(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②②
15.马克思认为:“……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碎粉,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横线处应依次填入( )
A.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B.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C.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D.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16.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丞相制度的改革 D.地方权力的增大
17.清朝前期,经济迅速恢复,人口大幅增长,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
A.“开皇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永乐盛世”
18.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批评明朝某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 )
A.“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 D.重文轻武
19.乾隆时,六世班禅拒绝了英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的要求,明确表示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为纪念他的功绩,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清净化城塔(见下图,位于北京西黄寺内)。此塔的修建见证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清朝经济的恢复发展
C.清朝东北边疆的稳定 D.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20.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出……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 重文轻武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鼓励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古籍记载历史】
《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记载。
(1)《史记》记载的这些举措出现在哪一朝代 对国家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5分)
【文物见证历史】
(2)上述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如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5分)
【发展创造历史】
习近平主席指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3)综合上述信息,谈谈你对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理解。(5分)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何题。(15分)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9年12月)
材料二 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城唐军被调回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与西城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总之,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夹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听从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终被朱梁政权取代。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21年12月)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5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八世纪中期),世界局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时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疆域最大?它把中国的哪些重大科技成就传入了欧洲?(5分)
(3)综上所述,你能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历史启示?(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材料二
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的表演特征并列举一个代表作家及其作品。(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5分)
26.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城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朝的两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
杭州丝织业高度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外。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4~1433年,明朝舰队多次远航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人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舰队多次远航西洋的有利条件。(3分)
(3)材料三表明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 指出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原因。为加强对“外商活动”的“管束稽查”,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4分)
(4)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2.答案:B
解析:由“周王”“血缘”“功臣”“诸侯”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故题干中的词语体现的是分封制。选B。
3.答案:A
4.答案:D
解析: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民族交融发展。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选:C。
6.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指的是科举制,隋炀帝时,进上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王位和爵位的世袭继承,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看重的是门第,而不是才能,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称之为“镜子”,是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C项正确;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排除A项;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排除B项;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但是不能体现出中外政权的纷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可知,这主要反映了宋朝都市商业繁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B。
14.答案:B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地方行政管理方式,排除③。故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是①②④。故选:B。
15.答案:C
16.答案:B
解析:B.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从分割丞相权力到废除丞相,这实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B正确;A.咱俩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C.清朝设立军机措施已经不存在丞相制度,排除C;D.材料信息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D。故选:B。
17.答案:B
解析:清朝前期手工生产十分兴盛,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当时的统治者注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康乾盛世。故选:B。
18.答案:B
解析:明代的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因此被顾炎武批评八股文“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故选:B。
19.答案:A
解析:六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他拒绝了英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的要求,明确表示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乾隆皇帝修建清净化城塔是为了纪念六世班禅的功绩。清净化城塔的修建见证了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A项正确;清朝经济的恢复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西藏属于中国西南边疆,排除C项;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
20.答案:B
21.答案:(1)秦朝。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2)①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实行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②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或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等)。
(3)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大家庭,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等。
22.答案:(1)史实: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特征:唐朝前期呈现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逐渐灭亡。
(2)阿拉们帝国。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3)要具有忧患意识,学会居安思危;要勤政爱民,反对腐败;要注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避免发生战乱;要重视科技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要务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要善于学习,加强交流;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主要史实有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是唐朝前期呈现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逐渐灭亡。(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八世纪中期),世界局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时世界上阿拉们帝国的疆域最大,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国。它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科技成就传入了欧洲。(3)综上所述,我能从中得到的有益的历史启示是要具有忧患意识,学会居安思危;要勤政爱民,反对腐败;要注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避免发生战乱;要重视科技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要务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要善于学习,加强交流;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23.答案:(1)音乐、歌舞、动作等结合;《窦娥冤》。
(2)宋杂剧、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
(3)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互相促进。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元杂剧的表演特征是音乐、歌舞、动作等结合,代表作是《突娥冤》。(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可知,这体现的条件是,宋杂剧产生和发展,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互相促进。
24.答案:(1)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玄奘西行。鉴真。
(2)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造船业发达。
(3)闭关锁国(禁海、海禁)。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广州十三行。
(4)由开放到封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