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4 17: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48分。
1.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
2.图中的《青年杂志》创办于1915年,后改名为《新青年》。该杂志发表了大量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和猛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的文章,这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 改变了五四运动的中心 B. 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C. 促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D. 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思想武器
3.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
4.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这场“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
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5.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B.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
C.旧道德受到猛烈抨击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
A.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科学时代 C. 民主共和时代 D. 尊孔复古时代
7.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它掀起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它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它促进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8.1920年7月,一些日本议员针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留日学生问题,在向国会提出的《关于中华民国留日学生之质询书》中说:“来日之中华民国留学生们归国之后,多成为排日论者……对此现状,政府将采何种方针?”由以上材料可见,五四运动( )
A.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 B.受到了日本政府的抵制
C.引发了留日学生的归国浪潮 D.激发了留日学生的爱国情感
9.罗家伦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中国学生和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 )
A.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0.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的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C.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11.1919~1922年,国内外出版了89种马克思主义中文书籍。在确知出版地点的78种书籍中,有59种出版于上海。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 B.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以求自强
C.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被严重动摇 D.上海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
12.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 B.借鉴创新苏俄革命道路
C.意识到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D.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
13.1928年,毛泽东总结道:“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个“家”的意义是( )
A.从革命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道路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14.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促成这个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曙光 B.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C.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陆续成立 D.工人运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
15.创刊于1922年9月的《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该报持之以恒地宣传“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上述主张符合( )
A.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主要任务 B.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北洋政府提出的政策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16.中共二大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具体内容是( )
①打倒军阀
②推翻帝国主义
③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④实现共产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题,本题共2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
时间 大 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件召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的地方……”
材料三 “五四”胜利以后,反帝斗争与反军阀斗争结合在一起,一浪接着一浪, 表明全国反帝爱国运动在继续发展。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进步社团也在各地大量涌现。……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摘编自王桧林、郭大钧主编《中国现代史》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什么。
(3)据材料三,归纳五四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一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已经具备,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会议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 刘少奇在修改党章报告中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偏向。”这个论断列入党章,为中共七大所通过。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并简述其重要意义。
(3)综合材料一、二,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知,该文作者是陈独秀,他主张改变人们的思想,D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张謇,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C
解析: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材料“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可知材料中的“文学革命”促进了白话文的逐渐普及,C项正确;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早已有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之后,传统诗词依然存在,排除B项;“文学革命”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B
解析:政府层面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说明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社会产生了切实的影响。
6.答案:B
7.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掀起救亡图存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根据题干中的“学生”“民族自决”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根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A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
12.答案:D
解析:A.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是国共十年对峙初期时期革命道路;C.中共一大没有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具体合适任务,故C项错误。D.中共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差别,显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主要是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故D项正确。故选:D。
13.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1928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可知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个“家”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结合课本所学,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眸,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道路。A正确;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排除;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C排除;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D排除;故选A。
14.答案:B
解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决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在中共领导下,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最低纲领。材料中提到的“打倒帝国主义”指的是反帝,“打倒封建军阀”指的是反封建,而中共“二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项符合题意。中共“一大”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A排除。北洋政府是封建军阀政府,不可能提出反对自身的政策,C排除。三民主义中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D排除。故选B。
16.答案:A
解析: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7.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2)指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3)影响:反帝爱国运动深入发展;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和进步社团大量涌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件召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2)依据材料二信息“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的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五四运动具有不妥协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反帝斗争与反军阀斗争结合在一起,一浪接着一浪,表明全国反帝爱国运动在继续发展。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进步社团也在各地大量涌现。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可知,五四运动使反帝爱国运动深入发展: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和进步社团大量涌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18.答案:(1)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
会议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新发展: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
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党。
解析:(1)依据材料一“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一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已经具备”可由此得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根据材料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这个论断列入党章,为中共七大所通过”可知,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根据所学可知,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3)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革命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由此得出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