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4 17:3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48分。
1.国民党一大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10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反映出( )
A.共产党取得国民革命领导权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
C.共产党掌握独立的革命武装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下表毛泽东的主要履历折射出( )
毛泽东主要履历(1924~1926)
◎1924年2月,任国民党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 ◎1925年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11月,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五四运动拯救民族危亡
C.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 D.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3.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随后孙中山( )
A.放弃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B.改变了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C.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D.选择走俄国革命的道路
4.《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了“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情形。这些情形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5.地图、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6.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说道:“……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材料中“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指的是( )
A.晚清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军阀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7.南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片红色土地,是朱德、张澜、罗瑞卿等一代伟人和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事件与朱德有关的是( )
A.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B.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参加谈判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军长
8.1927年8月,周恩来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这是( )
A.革命任务的变化 B.革命策略的变化
C.革命中心的变化 D.革命性质的变化
9.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 D.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0.“一”是开端,是起点。下列事件与“第一”的地位对应正确的是( )
A.《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戊戌变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秋收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1.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开辟井冈山道路
12.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写道:只有实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才是正确的。材料阐述了( )
A.国共第一次合作顺利进行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B.创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基本指导思想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条件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13.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B.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使中国共产党取得领导地位
14.蒋介石说:“(朱毛红军)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据此推断( )
A.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B.红军纪律严明有利于赢得民心
C. 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5.有一首歌唱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歌反映了(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16.这一革命壮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该“壮举”是指( )
A.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 B.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
C.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非选题,本题共2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的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个地方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材料二 北伐初期,国民政府制定了“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策略,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分化了敌人的势力……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人,其中共产党员有2.6万人。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人。与此同时,工农运动走向低沉,相当多的中间人士同共产党拉开了距离。事实表明,中国革命已经进入低潮。
(1)依据材料一,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学校指什么学校 创办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分析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两点原因。
(3)材料三中“中国革命已经进入低潮”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进入了哪一政府的统治时期
18.“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近代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来了,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剥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个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此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条约。试列举两位在此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名字。如何理解作者“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的观点
材料二: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三: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总结长征胜利带来的深远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共产党员李大创、毛泽东、林伯渠等10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可得出国民党一大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中的“联共”的精神,B项正确;共产党并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也没有独立的武装,排除AC项;当时还没有开始抗战,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也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根据题干材料“1923年底,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给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认为我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组织方法不善,因此晚年实现伟大转变,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广泛发动民众,俄国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孙中山是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而不是选择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故选C。
4.答案:C
解析:20世纪20年代,苏俄向广州革命政府派出了大批军事顾问,苏联军事顾问在广州革命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攻克武昌、南京、上海等城市,把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该回忆录描述的情形发生在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故选:C。
5.答案:A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北伐战争形势图”“黄埔军校校址”“国民党一大宣言”可知,这分别与北伐战争、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有关。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7月进行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题干所示的这些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军阀。故选:A。
6.答案:D
解析: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故选D。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说明了敌人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党从中得到的最主要的教训是必须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答案选C。
10.答案:D
解析: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历史事件与其对应的内容或意义搭配正确。故选:D。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D项正确;A项是1927年八七会议的内容,不是“新的革命策略”,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后,1937年在洛川会议上提出了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排除B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材料涉及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与题中材料相符,所以B正确;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成为革命高涨的起点,A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写于井冈山时期,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所以C与材料不符,排除;题中没有说各解放区连成一片,所以D错误。
13.答案:A
解析:根据“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结合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部队走向井冈山,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A项正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已经开始武装起义,排除B项;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无法体现“逃进了华南山区”“新的革命策略”,排除C项;中共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取得领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可知,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时期爬雪山、过草地,克服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B项正确;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关,排除A项;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与抗日战争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延安精神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C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排除A项;1931年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名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或黄埔军校);目的: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华危亡(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骨干;北伐军官兵英勇善战;共产党员在战斗中的模范作用;广大工人、农民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响应;苏联的国际援助等。
(3)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
18.答案:(1)《马关条约》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任意两个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维新变法运动,民族思想得以充分调动起来。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爱国
(3)“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剥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知,战后签定《马关条约》,在此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有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此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可知,这是说,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维新变法运动,民族思想得以充分调动起来。(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它的精神是爱国。(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可知,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它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