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48分。
1.下图是乐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漫画。据此推测他学习的课题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武昌起义
2.“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二十年后的咸末同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据此材料可知,这种新精神能够出现于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时代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战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面临内忧外患
C.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廷战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下图为洋务派开办的部分企业。
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另命属下向英国军官学习操用火炮。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城外开设福州船政局,机器从法国购得。 1877年,丁宝桢在四川开设一个机器制造局。 1878年,左宗棠在甘肃创办一个织呢局。
据此可知洋务派( )
A.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B.前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C.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创办的企业都在沿海地区
4.1863年,有人在给曾国藩的信中提到西方的大炮、弹药、器械等“实中国所不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见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发展近代民用企业 D.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5.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新式海军有( )
①福建海军
②北洋海军
③南洋海军
④绿营水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后,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1300万两。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
C.推动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D.极大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7.某学者曾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清政府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说法的历史进程是( )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中日战争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D.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8.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群情激愤。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运动……如果没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奔跑的动力。这段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推动了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D.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9.下面是某年《申报》的一篇报道(节选),其中两人商议的内容可能包括( )
中国出使日本议和大臣李傅相(按:即李鸿章)每日与倭相伊藤商议和局。二月二十八日议后,由衙署回公馆……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C.割我国西北和东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给沙俄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0.一位曾到重庆游历的外国传教士在日记中写道:“这里已经和上海、广州一样成为了我们的天堂,我们的商船不再受盘查……”。传教士的记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时 B.英国割占九龙地方一区时
C.宝岛台湾被日本割占后 D.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后
11.“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下列“警醒”后的行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 )
A.领导公车上书 B.撰写《变法通议》 C.编译《天演论》 D.成立兴中会
12.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13.为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某班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在讨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都主张学习西方 B.都主张暴力革命 C.都主张民主共和 D.都主张君主立宪
14.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对某场运动这样叙述:“……西太后乃于五月二十五日向各国同时宣战。到七月二十日,董福祥的军队连同几万拳匪,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A.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洪秀全
B.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这场运动存在迷信、落后的倾向
D.这场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16.《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非选题,本题共2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鸿章创办的实业清单
时间 创办的实业名称
1866年 中国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1879年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天津至大沽及北塘
1880年 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1881年 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1885年 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年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1892年 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山东威海湾内的刘公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最大的军事工业。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1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刻照允”,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发表于什么报刊 他提出的“开学校”在日后变法中最为著名的体现是创办了什么学校
(3)材料三反映的情景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签订的条约中哪一条款体现了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
(4)从材料三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根据题干中的“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二十年后的咸末同初”可知,这种新精神开始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再次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内有人民反抗、外有列强侵扰的情况。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时间不符,故A排除;时代背景是在事件发生之前,C、D两个选项均发生在洋务运动之后,排除。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许多洋务派大臣创办了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机器制造局、织呢局等一系列洋务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期间学习西方的技术,创办了大量的民用和军事工业,C项正确;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企业,无法得出中央政府的支持,排除A项;洋务运动前期主要发展军事工业,并非民用工业,排除B项;甘肃、四川不在沿海,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A
解析:根据“实中国所不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得出他主张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中的“大炮、弹药、器械"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新式海军主要有福建海军、北洋海军和南洋海军三支,绿营水师是旧式海军。
6.答案:B
解析: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后,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1300万两。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与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和“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的破产。故选B。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D表述的是消极影响,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C排除;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起了中国“奔跑的动力”,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为了挽救中国,都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A。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根据题目中“出使日本”“李鸿章”“伊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的内容包括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等,B项正确。A项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D项是同英、美等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故选B。
10.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一位曾到重庆游历的外国传教士在日记中写道:“这里已经和上海、广州一样成为了我们的天堂,我们的商船不再受盘查……”。传教士的记述最早可能出现宝岛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故选:C。
11.答案:A
解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A正确。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严复编译《天演论》;孙中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
12.答案:A
解析:“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处的“解放”指的是思想的解放,即思想启蒙作用。A项民主科学为新文化运动口号,错误;B项结束君主专制是辛亥革命,错误;C项自强求富为洋务运动口号,且洋务运动未实现自强求富,错误。故选:D。
1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二者都是学习西方,A项正确;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属于革命,排除B项;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排除C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英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陈化成督战吴淞”“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海战”“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可知,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正确。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根据题干中的“西太后乃于五月二十五日向各国同时宣战”“拳匪”“东交民巷的公使馆”可知,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根据“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可知,义和团运动存在迷信、落后的倾向,C符合题意。洪秀全领导的是太平天国运动,A不符合题意。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B不符合题意。此时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抗击侵略者,尚未下令剿杀,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答案:D
17.答案:(1)江南制造总局。
(2)观点一:洋务运动推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
论述: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通过模仿西方军事技术以求自强,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如李鸿章等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结论:总之,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
观点二:李鸿章创办的实业对中国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论述:19世纪60—90年代,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维护国内统治,开展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是其中杰出的人物,通过模仿西方军事技术以求自强,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陆军、海军建设、新式学堂等领域都有新突破。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
结论:李鸿章创办的实业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18.答案:(1)公车上书;拒和、迁都、变法。
(2)《时务报》;京师大学堂。
(3)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符合题意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