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4 18: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48分。
1.在1945年的《大公报》上,有这样一段新闻:“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 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新闻报道中的“大喜事”是指( )
A.北伐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B.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隆重召开
C.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 D.重庆谈判为和平建国带来希望
2.1946年春天,张学良在写给周恩来的信中说道:“别来十年,甚为想念……现日寇已经逐出,实为最快心事。迩来兄又奔走国事,再做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迩来兄又奔走国事,再做红娘”是指( )
A.国共第一次合作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谋求和平民主建国 D.中共七大的召开
3.1946年蒋介石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悍然发动内战。蒋介石认为的“时机”不包括( )
A.抗日战争的胜利提升了蒋介石的威望 B.利用重庆谈判,赢得了准备内战的时间
C.人民群众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D.蒋介石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
4.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调整了战略方针,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下列属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对象的是( )
A.东北民主联军 B.苏北解放区 C.鄂豫皖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5.读下图,此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国民党与共产党战略决战开始
6.1947年3月毛泽东断然决定撤出延安,他对部队指战员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毛泽东撤离延安的主要原因是( )
A.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国民党发动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国民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7.1947年4月17日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的发展表现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却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 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三大战役
8.1950年6月9日,毛泽东说:“我们的胜利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靠这一万万六千万人打胜的。这一万万六千万人给了他们什么东西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发动起来呢?为什么能够组织这么大(三百万)的军队呢?就是因为在这一万万六千万人中间进行了土改。”“要肯定这个伟大的胜利,有了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这个胜利。”其中“这个伟大的胜利”是指( )
A.国共对立时土地革命的开展 B.解放前解放区土改顺利完成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解放后新解放区土改的完成
9.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 )
A.抗日战争胜利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华北全境解放 D.国民党政权覆亡
10.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运动( )
A.使全国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B.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C.有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1.“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材料可能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2.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地主减祖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13.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单靠内线作战,纵然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但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减轻压力,根本扭转战局,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口”。为“另辟蹊径”( )
A.中共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军首先发起辽沈战役 D.中共发动渡江战役攻占南京
14.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但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有( )
①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直接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的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千里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6.1948年12月3日《人民日报》的报道(见图)指出:“晋中新老区广大妇女,全力配合男人支援前线,担任后方各种战勤工作。妇女在支前工作中,贡献了极大力量,保证着前方的各种供应。”据此可知山西妇女的支前是为了配合( )
A.九一八事变后,支援东北抗日联军 B.“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奔赴抗战前线
C.中国共产党主动出击日军发动百团大战 D.中国共产党打响战略决战争取光明前途
二、非选题,本题共2题,共计52分。
17.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第一源泉,恰当的土地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列举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一中心问题的具体举措。
材料二 194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时局与政策的指示》,进一步阐明抗战期间的土地政策,对减租减息政策做了原则的规定:一方面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又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地主。……
(2)材料一、二中,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3)材料三中,面对“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的现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北平),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
——[英]亚历克斯 沃尔夫《世界简史》
材料二 淮海战役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战役。我们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有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解放区党政军民全力支援,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前线部队有给养,伤员有人抬,使我们能连续持久作战两个多月。各兵团各兵种协同作战,到会各位同志在前线机动灵活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艰苦英勇作战,我们终于取得了全战役的彻底胜利……现在我们取得了技术上和数量上的优势了。我们除了没有飞机外,一切都有,我们的炮兵和坦克比敌人多。在全歼杜聿明集团时,我军炮火便完全压倒敌人。我们在政治上更获得了完全的优势。
——《粟裕回忆录》
(1)1948年到1949年,哪些战役使“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 哪一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2)根据材料一,归纳出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与所学知识,谈一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4)英雄的人民军队,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打败了国内外异常凶恶的敌人,以鲜血和生命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请谈一谈我们应如何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周恩来均参与其中,“奔走国事”是指谋求和平民主建国。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人民群众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希望中国和平民主,C项符合题意;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但是他需要利用重庆谈判,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抗日战争的胜利提升了蒋介石的威望;蒋介石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选C。
4.答案:D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图片中的关键 信息“孟良崮延安"“山东"并结合所学可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 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故选B。
6.答案:C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7.答案:C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毛泽东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所以“这个伟大的胜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区土改顺利完成,B项正确;国共对立时土地革命的开展,没有打倒蒋介石,排除A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C项;建国后新解放区的土改时,已经打倒了蒋介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信息“194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1949年初,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由此可排除A、C、D。故选B。
10.答案:D
解析:1947年的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D项符合题意。解放区土改的范围局限于老解放区,不包括地域广大的国统区,未能使全国农民获得土地,也未能在全国范围废除封建土地制度,A、B项排除;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应是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项排除。
11.答案:D
解析:1947年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2.答案:C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单靠内线作战,纵然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但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减轻压力,根本扭转战局,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口”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根本扭转战局,减轻压力,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1945年8月重庆谈判是争取和平的谈判,而非战争,排除A项;辽沈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取得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步骤,是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最后一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1)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举措: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变化: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原因:七七事变后,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以国共合作 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对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 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 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影响: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热情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 人力、物力保障。
18.答案:(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2)经济问题严重;政治上腐败;不得人心;军队士气低落。
(3)原因:①中共的正确领导,②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③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④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不得民心。决定性因素:人民的支持。
(4)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刻苦学习,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