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对地方直接管辖的制度是( )
A.丞相制度 B.刺史制度 C.郡县制 D.军机处
2.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3.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4.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 ( )
①统一货币
②焚书坑儒
③强征赋税
④修骊山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根据图表信息,判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 地点 意义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起义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6.中国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战争有关( )
A.楚汉之争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7.历史学家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讲道:“历朝历代,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以求反映出自己的功绩;老百姓也企盼盛世,以求过上安定生活。”下列盛世出现在西汉的是( )
A.文景之治 B.康乾盛世 C.光武中兴 D.贞观之治
8.秦朝时,田赋为“三分取其二”。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汉文帝时,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这体现了汉初采取的政策是( )
A.勤俭治国 B.“以德化民” C.休养生息 D.以武立国
9.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军事统一管理 B.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C.监督皇族的不法行为 D.监督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
10.董仲舒认为,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当时的皇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设立太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在经济方面实施的措施是( )
A.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 B.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修水利 D.将铸币权和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中央
12.后世将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汉”的原因是( )
A.其统治区域局限在东方 B.刘秀起兵于东方
C.东方是日出的方向,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1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指东汉直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权奸胡广等反封侯爵。这首童谣反映的社会政治状况是( )
A.皇帝残暴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社会腐败 D.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14.使匈奴人受到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的战役由哪两位将领指挥( )
A.炎帝、黄帝 B.刘邦、韩信 C.卫青、霍去病 D.蒙恬、白起
15.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册封达赖、班禅 D.玄奘西行
16.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C.华佗——发明“麻沸散”,被称为“医圣”
D.司马迁——写成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 雪》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除诸侯王嫡长子继承封地外,余下的子弟也可以得到一块封地,建立侯国,成为王子侯。王子侯不由王国管辖,皆隶于汉郡。于是,王国的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了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1)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什么 (6分)
(2)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哪位大臣的什么建议,使诸侯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为什么这个建议会被汉武帝接纳 (8分)
(3)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哪个大臣的建议 这个建议是什么 (6分)
(4)汉武帝除了在政治、思想上加强统一,还在经济上把哪些经营权收归中央,以增加国家财政 (6分)
18.阅读材料,探究问题。(26分)
材料一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材料二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他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吉迹。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由于仗义执言触怒了汉武帝遭受酷刑,获救出狱后,仍旧发奋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一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伦纸”有什么优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重大意义。(10分)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 (8分)
(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两位人物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C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史实。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因此,统一文字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统一文字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秦统一后的文字,笔画并不简便,排除C项;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为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措施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焚书坑摧残了文化,强征赋税和修骊山陵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些暴政使秦朝速亡,统一货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B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据“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两个关键信息可知,涉及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遂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6.答案:A
解析: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楚汉之争历时四年,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前所未有,在中国战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有关,所以答案选A。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崇尚黄老之学,出现了文景之治,故A符合题意;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故B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西汉比秦朝的田赋大为减少,而且还不断降低,以减轻农民负担,这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
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D正确;C排除;刺史制度与军事无关,A排除;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B排除;故选D。
10.答案:D
解析:题目中的“皆绝其道”,是要将其他的文化灭绝。B是科举考试制度,A是秦朝的。故选:D。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等,故D符合题意。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属于政治举措非经济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措施而非经济措施,故B不符合题意;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未涉及兴修水利,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D
解析: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东面,故史称“东汉”。
13.答案:C
解析:“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东汉外减与宦官的交替专权,无法体现皇帝的残暴、社会腐败和地方割据等问题,排除ACD项。
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匈奴单于仓皇遁逃,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15.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是张骞通西域,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司马迁称之为“凿空”,A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册封达赖、班禅是清朝时期对西藏的管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玄奘西行印度求佛法,但是这是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17.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北击匈奴,雄才大略。
(2)主父偃;“推恩令”;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盐铁经营权。
18.答案:(1)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3)勇于探索创新;坚忍不拔;矢志不渝(合理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