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分类:表现手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分类:表现手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21: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一、选择题
1.下面对《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点题,写作者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关塞迢迢,山高路远。
B.颔联承接首联,直抒胸臆,言事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C.颈联写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清幽秀丽的江南风光。
D.尾联呼应首联,继续写出使一事,蕴含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作者的达观。
2.下列对古诗《春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诗圣”的美誉,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
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分四联,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
C.全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描写所见景象,后四句传达感叹忧愤之情。
D.这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乙词背景:首词作于公元1040年至公元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B.【甲】开篇由雁南飞入画,“大雁”这个意象一般蕴含思乡的意味,这篇也不例外。
C.【乙】词景色描写细致入微,一派萧瑟秋景更加渲染出凄苦氛围,衬托出道不尽的乡愁。
D.【乙】词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
4.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①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②,翠峰如簇③。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④,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故国;即故都金陵。②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③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④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乙】词的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视野高远,气象开阔。词中依次勾勒出了水、陆、空的雄浑场面,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动静相生,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秋景图。
C.两首作品都运用了典故。【甲】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抒发大无畏的精神;【乙】词下阕“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化用《泊秦淮》的诗句,透露出作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D.两首作品均为登高怀古之作,【甲】诗体现了作者早期作品昂扬激越的风格;【乙】词则体现了作者豪纵沉郁的风格。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释:韩偓,晚唐诗人,这首诗是其流徙闽地时所作。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渲染一个“醉”字,揭示出诗人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
B.颔联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的悲凉情绪。
C.颈联转入抒情,抒发身世之感,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
D.尾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冲淡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把世无知音的落寞感隐藏得更深沉,表现得更耐人寻味。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江城子·江景(宋代:苏轼)
湖上与张先①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②。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③。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张先:北宋著名词人。②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③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左牵黄,右擎苍”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言简意赅富有气势。
B.【甲】词仿佛是一气呵成般流畅,上片重抒情,下片重描写,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C.【乙】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虽然没有一句正面描写弹筝女子,但是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其美丽动人。
D.【乙】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
7.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第三句中“角声满天”从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C.第四句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诗作结尾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点出诗作主旨。
8.诗歌鉴赏
江汉①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
古来存老马③,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此时杜甫自夔州出峡,途经湖北江陵(仅荆州市)、公安等地,时年56岁。②苏:一作“疏”,这里指病情好转。③老马:源自《韩非子》中“老马识途”的故事: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归途迷路之时,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果然找到了正确道路。
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羁旅诗,本学期我们学过的羁旅诗有《春夜洛城闻笛》。
B.首联中腐儒的意思是“只通读书,不通世事的迂腐读书人”,此处是作者的自嘲。
C.颔联情景交融,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夜空的明月,联想到自己的飘零身世,仿佛就与云、月同远共孤一样。
D.颈联写诗人晚景暮年,漂泊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禁生出沦落之感、悲伤之叹。
9.诗词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句中作者慨叹自己谪居地点的荒僻以及时间之长。
B.第二句中作者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友的沉痛悼念。
C.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饱含惆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愤世嫉俗之郁闷之情。
D.末句体现作者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
10.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描写了北国明净如洗的秋天。从整首词来看,赏心悦目的秋景反倒烘托了下文国难家愁带来的悲哀。
B.“四面歌残终破楚”使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与心的对比,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句使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11.选出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的疲惫、困乏的“瘦马”形象,由此可以想见诗人的孤独、寂寞。
D.曲末两句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情景交融,表现了悲愁思乡的情感。
1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中,作者概括叙写自己被贬多年的遭遇;“凄凉地”一词饱含无限艰辛,“弃置身”言明自己被放逐。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B.颔联中,作者使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写出了自己遭贬归来之后的感慨: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中“沉舟”与“病树”形成对比,“千帆”与“万木”形成对比。这一千古名句体现了诗人乐观的精神,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注】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关于这首诗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B.“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感人。
C.地面上树的间隔、地面下根的纠缠,体现了在抗战艰难时期,民众冷漠、相互斗争不止。
D.这是一首托物抒情诗,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B.“可以濯吾足”化用典故,既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坚持,也流露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寂感。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感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这首散曲的首句,没有提及抒情的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提示“他”的存在。
C.“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末句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16.选出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诗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首联中一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B.颔联由景生情,通过对登楼所见之景的描绘,表达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强烈的思念,表现了一种欣喜之情。
C.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这首诗意境开阔,虚中有实,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17.选出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敌军攻城的气势之大,来势之猛,也突出城中守军人数众多。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写了战场上的声音、色彩,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
C.用“半卷”来写“红旗”的状态,用“不起”来说“鼓”的声音,再配上“易水”这一地点,使诗中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D.最后两句运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18.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首联“平”“涵”“混”等词富有表现力,写出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宏伟景象。
B.颔联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表现出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观和汹涌澎湃的气势。
C.诗的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出“赠张丞相”的实意,委婉含蓄。
D.尾联以垂钓者喻“张丞相”,借“临渊羡鱼”的典故抒发了对张丞相的羡慕之情。
19.阅读下面两首词,请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水调歌头》中词作小序以月起兴,交待写作缘由,围绕中秋圆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欢饮”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
B.《水调歌头》一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本义是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C.《定风坡》一词末尾加点字“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D.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0.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是首回赠诗,是刘禹锡在扬州为答谢白居易所赠之诗而作。
B.“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诗人被放逐、被“抛弃”的无限心酸和悲凉。
C.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悲痛怅惘之情。
D.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其消极悲观、自暴自弃之意。
二、诗歌鉴赏
21.【古诗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请你加以分析。
24.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
[唐]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①,适远②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①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②适远:到远方去。
杜甫常常以和谐融洽的景象反衬深沉积郁的哀愁,写乐景抒哀情。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以花的灿烂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乐写哀,景象越优美,越增添伤痛。诗人移情于物,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极度苦恨。请结合诗句,说说《南征》是如何以乐景写哀情的?
25.【古诗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运用典故的是哪一联?有何作用?
2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的颈联描绘景物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一)
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问,满目奇峰总可观①。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
(二)
披仙阁上观荼蘼②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仰架③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④佳。
荼蘼蝴蝶浑无辩,飞去方知不是花。
(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
【注】①可观:壮观。②荼蘼(tú mí):花名。③仰架:仰望花架。④脱然:舒畅喜悦的样子。
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28.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乙诗后两句:
29.古诗阅读。
书事
黄宗羲
初晴泥路觉蹒跚,听彻松涛骨亦寒。
莫恨西风多凛冽,黄花偏耐苦中看。
【注】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明亡后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不仕。
本诗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
30.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绝句
幽谷①那堪更北枝②,年年自分③著花④迟。
高标逸韵⑤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注释】①幽谷:深幽的山谷。②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③自分(fèn):自己料定。④著花:开花。⑤高标逸韵:高尚的品格,俊逸的风韵。
陆游的这两首诗词,对梅花的描写都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请各举一例,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31.古诗赏析
栾家濑①
[唐]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②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注释】①濑;沙石上流过的水。②浅浅:同“溅溅”。
全诗在描写静物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请描述诗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中的“妻子”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①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辛夷:木兰树的花。
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全诗一句一个场景,各自独立,组合在一起又构思完整、意境连绵,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5.阅读李煜的两阕《相见欢》,完成后面题目。
(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成汴京时所作。
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C
C.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联系诗题“使至塞上”可知,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了诗人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本项对修辞手法的判断,画面的的理解分析均存在错误;
故选C。
2.B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颔联,而非“颈联”;
故选B。
3.C
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分析。
C.乙词上阕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了作者的乡愁之思。本项中“一派萧瑟秋景更加渲染出凄苦氛围”表述错误;
故选C。
4.D
D.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登飞来峰》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登飞来峰》并非怀古之作;“两首作品均为登高怀古之作”表述有误;
故选D。
5.B
B.有误,诗中使用“细”“浮”“别”“断”“孤”等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不是反衬。
故选B。
6.B
B.【甲】词上片重在描写,通过“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展现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下片重在抒情言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写诗人拉满弓射杀敌人,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本项“上片重抒情,下片重描写”表述有误;
故选B。
7.B
B.“角声满天秋色里”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号角声接连不断,响彻天空,从听觉角度,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规模;并未运用正面描写;
故选B。
8.D
D.由诗歌颈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可知,诗人在这里表述的意思是:虽然是夕阳西下(在这里暗指诗人已经年过半百),但是心中仍有壮志,秋风吹来,反而不是悲秋,而是病情会好转,所以这一联其实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然不减壮志,希望能够报效国家,精神是积极向上的;而非“不禁生出沦落之感、悲伤之叹”;
故选D。
9.C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沉舟旁“新生事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的道理,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了作者不再因被贬“凄凉地”而苦闷凄凉,不再因被贬“二十三年”而抑郁不平,不再因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而满心愁绪,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向前方,面对未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饱含惆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愤世嫉俗之郁闷之情”表述有误;
故选C。
10.C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思是: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一组三字短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词人的竞雄精神;本项中“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理解错误;
故选C。
11.B
B.“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小桥流水人家”是眼前的景物。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抒情方法。远处的小桥、流水,冒出炊烟的人家宅院,反衬主人公如此的孤独寂寞。
故选B。
12.C
C.“‘沉舟’与‘病树’形成对比,‘千帆’与‘万木’形成对比”说法错误。颈联“沉舟”与“千帆”形成对比,说明自己虽然已经像一艘划不动的船,但是身边还是有不少后起之秀踊跃而上;“病树”与“万木”形成对比,说明自己虽然想一棵病入膏肓的树,但是在他前面,还有不少树木在蓬勃地生长着;两句诗都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思想,也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却对祖国未来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
故选C。
13.C
C.“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将“树”在上面有间隔,地下的根相互纠缠的状态比作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打击不屈服,革命者的心紧密相连在一起的状态;这里的“树”象征着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于敌人的威逼利诱、顽强抗争、紧密团结在一起的革命者们;而并非“体现了在抗战艰难时期,民众冷漠、相互斗争不止”;
故选C。
14.A
A.“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意为: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偏僻的山路回家。写出作者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并不是“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故选A。
15.C
C.分析不正确。“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皆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故选C。
16.B
B.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晴空下诗人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难免忧愁悲伤;“表现了一种欣喜之情”表述有误;
故选B。
17.A
A.“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敌军来势凶猛,情势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从这两句诗中,看不出城中守军人数的多少;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A。
18.D
D.尾联以垂钓者喻“张丞相”,借“临渊羡鱼”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张丞相能够引荐自己,得到为朝廷效力的机会。“抒发了对张丞相的羡慕之情”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19.A
A.“愉悦的感情基调”有误。围绕中秋圆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故选A。
20.D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沉舟旁“新生事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的道理,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了作者不再因被贬“凄凉地”而苦闷凄凉,不再因被贬“二十三年”而抑郁不平,不再因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而满心愁绪,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向前方,面对未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表现其消极悲观、自暴自弃之意”表述有误;
故选D。
21.示例:颔联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解析
第一问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与“恨别”“花溅泪”与“鸟惊心”分别对仗工整,可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溅泪”与“鸟惊心”把“花”“鸟”人格化,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二问
颔联中“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能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2.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
本题考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理解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时要先分析尾联内容,结合内容分析表现手法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藏”的意思是: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在尾联中,诗人化用了伯夷、叔齐在商朝亡国后,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最终饿死在山上的故事,借此点明其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表达其誓死效忠大宋王朝的决心。由此可知,在尾联中,诗人使用了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据此分析,进行作答即可。
23.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解析
考查诗句赏析。
题干要求赏析这首诗所具有的“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以弹琴长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这是“以声写静”。而“弹琴”“长啸”又属于“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这叫“以动衬静”。
24.《南征》中,“春岸桃花水”写春水方生、桃花夹岸的初春景象,而诗人饱尝离乱漂泊之苦,面对美景,怆然泣涕。乐景写哀情,含蓄深刻,意蕴丰富。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等。《南征》中,“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一句,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诗人在首联描绘了一幅美妙迷人的春江图景,渲染出生意盎然、欢乐明快的氛围。“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年老且病,前途渺茫;虽仍忠心一片,希冀报效朝廷,而一生苦吟,未见知音,壮志终成空悲切。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正是以乐景抒哀情,反衬悲凉凄楚而难以遣怀的心境,令人怆然泣涕。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5.颔联 借用典故表达对故友的怀念以及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心情。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
解析
考查写作手法。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26.对偶、拟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整,隐含哲理。它的意思是: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7.《晓行望云山》写诗人拂晓赶路远望云山,以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发现有一座“山峰”凌空飞去才知道那不动的是真山;《披仙阁上观荼蘼》写诗人在观荼蘼时,花蝶相混,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花。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晓行望云山》第二、三句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峰是静的,云是动的,而作者却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披仙阁上观荼蘼》写作者在披仙阁上看到花和蝴蝶分辨不清,花蝶动静相生,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
28.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解析
乙诗后两句意为“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
29.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菊花表明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定信念,不向困难低头的志向。或本诗采用了反衬(衬托)的手法,用寒风刺骨的艰苦环境反衬菊花不怕晴雨寒风,不畏艰苦环境,迎风怒放,散发着幽香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托物言志(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古诗《书事》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句“莫恨西风多凛冽,黄花偏耐苦中看”借菊花在寒风刺骨的艰苦环境中迎风怒放,来表达自己不屈服逆境、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定信念。本题也可以从衬托的角度来分析。
30.《卜算子·咏梅》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衬托梅。开放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寂寥荒寒、倍受冷落;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词人以艰难、恶劣的处境衬托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梅花绝句》“幽谷”“北枝”“层冰”“积雪”等词语一再描写环境之艰苦,生长条件之恶劣,以此来衬托梅花“高标逸韵”的品格和风韵。(意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
《卜算子·咏梅》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意思是: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驿站”是偏僻、人烟稀少之地;“断桥”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破桥;“黄昏”时的“风雨”更是对花的一种摧残;所以这些表示环境的词语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衬托了梅的形象。在这种环境之下梅花独自开放,不与群花争艳,更好地体现了梅花的高洁傲岸的品质。
《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一句对梅的身世的描述中,“幽谷”“北枝”意思是:生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是它的开花时间。“层冰积雪”,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酷烈的严冬时节。“幽谷”“北枝”“层冰”“积雪”,用环境描写表现了在严酷的环境中含苞待放表现出梅花的顽强,坚韧、高洁,烘托出一种梅花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和风格。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衬托的手法即可。
31.以动衬静(以动写静)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与热爱,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诗在描写静物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写静:其画面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动托静,利用动态来传达一种静态美,如“秋雨”是静的,用“飒飒”状其动态;此诗前三句,事实上全是为烘托“白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白鹭受惊——飞起——“复下”,这是全诗形象的主体,诗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诗人巧妙地以静谧中有惊扰,惊扰衬静谧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的虚惊这一“动”来反衬栾家濑的幽静和安宁,使意境显得愈发幽致,从而表达了对象“栾家濑”这样静谧的自然风景的喜爱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2.诗中的妻子与儿女“寄身于草野”,他们衣不蔽体、蓬头垢脸、与世隔绝,过着像野人一样粗俗艰苦的生活。反映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这首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其中“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运用类比的手法,说“妻子”她们像禽兽一样,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敢出林莽,刻画了他们过着衣不蔽体、蓬头垢面、与世隔绝的艰苦生活,通过对“妻子”的形象的刻画,寄寓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33.将黄鸟稀少、春花落尽来与幽竹之“不改清阴”作对比,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对比表现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诗歌大意: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如幽竹待我归,“待”是等待的意思,有了人的情感,使竹的形象更加饱满。以黄鸟春花之“改”对比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34.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场景,各自独立,变换不定。与诗题中“梦中作”吻合,组合一起的四个场景暗示了作者曲折人生和复杂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夜凉吹笛千山月”意思是: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描写的是秋夜听笛声的场面;“路暗迷人百种花”意思是:路旁长着浓密的百花,色彩鲜艳迷人;描写的是春宵赏花的场面;“棋罢不知人换世”意思是: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描写的是下完棋的场面;“酒阑无奈客思家”意思是: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描写的是饮酒消愁的场面;四个场景各自独立,画面转换,照应“梦中作”的文题,暗示作者人生曲折,充满忧愁,暗寓诗人既想超凡出世又十分留恋人间的思想矛盾。
35.都用了比喻来表现。第一段中用“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麻写出了愁绪的纷乱与繁多;第二段中用往东长流的江水比喻“人生长恨”,写出了亡国之痛的汹涌连绵。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离愁比作有形的丝线,描绘出了词人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意思是,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在词人看来,他的“人生长恨”绵绵无期,犹如那滔滔滚滚东流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因此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了词人亡国之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