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5:5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创造宣言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作家作品
出处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时间
本文写于1943年,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
意图
当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自主阅读
1、议论的话题?
2、议论的论点?
3、论证结构?
4、论证方法?
5、论证语言?
小题目有大信息,切不可忽略
创造宣言
任务一 读标题 辨标题
1、本文标题是话题还是观点?
2、作者宣告了哪些关于“创造”的宣言?
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创造主为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2、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4、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任务二 找中心论点
返回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任务三 理清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11)
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三部分:
(12-15)
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四部分:
(16)
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导图一
创造宣言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导图二
提总论点
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
证分论点
我们要创造
先驳
批评一些人认为因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等客观原因以及因年纪太小、自己太无能、陷人绝境等主观原因而无法创造的错误观点
后论
论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发出号召
揭示失去创造力的可怕,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导图三
创造宣言
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
教育者的创造
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之人
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批驳错误观点
确立正确观点
错误观点
平凡不能创造
单调不能创造
年幼不能创造
无能不能创造
绝境不能创造
正确观点——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发出呼吁:要保护和培养创造力
生命不息
创造不止
结构梳理
导图四
任务四 赏析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
如将教育比喻成雕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
如反驳五种错误观点时采用了大量事例,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如文中引用慧能、歌德和罗丹的话,使说理更透彻,增强了论证效果。
比喻论证
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运用比喻论证,可以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指教育方法
指受教育者
指受教育者成才
比喻论证,引出教育就像雕塑,雕塑的刀法正如同教育的方法,众多接受教育的学生就像美术家刀下的塑像。
文章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的事实论据分别是什么?请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观点
事实论据
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在白纸上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画作;
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雕像。
生活太单调
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牢;雷塞布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肉包铺子中产生平老静。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都是幼年成才。
自己太无能
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教义。
陷入绝境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莫扎尔特都是在绝境中成就伟业。
第5至11段中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提出了什么观点?
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错误认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气势充沛。提出的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哪一段中作者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质疑探究
第9段作者列举不识字的慧能来驳斥“我太无能,不能创造”的观点,但是“不识字”不能说明无能,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其次,该段中作者用“蚕吃桑叶,尚能吐丝”比人吃白米饭不能一无贡献。这个类比缺乏严密性。蚕吐丝是动物本能,不是创造。用动物本能与人类创造类比,显然缺乏严密性。
任务五 赏析论述语言
本文题为《创造宣言》,旨在宣传号召人们去创造。那么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最具号召力?请举例赏析!
(1)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三个排比,非常有气势地论证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能创造的观点。
(2)运用比喻,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3)运用短句急促有力,具有鼓动性、号召力。比如: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4)富有激情的反问、呼告。比如: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说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和呼物两种形式。
朗读相关语句,体悟文章的激情与号召力。
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语速快
通过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读出“死人”不能“创造”,意在强调人们要“创造”。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通过重音,激昂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的大声疾呼。
质疑探究
你认为文中哪一段最不具号召力?
第13段,讲述东山樵夫的这一段,全段运用比喻,讲述故事,节奏放缓,显然缺乏号召力。
既然缺乏号召力,作者陶行知为何会如此安排这一段呢?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演讲稿。作为演讲稿,既要有激情,也要有趣味。讲故事既可以放缓节奏,也可以提高听众的兴趣。张弛有度,这样文章才能显得不疾不徐。
有人说,文章前面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后面再举东山樵夫的例子,进一步论述显得有点多余。你怎么看?
不多余。举东山樵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如果失去了创造力就会很可怕,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先是正面论证要创造,说明什么是创造,我们可以创造,然后从反面论证不创造就会有可怕的后果,顺势呼吁“创造之神!你回来呀!”,提出“创造宣言”。有了东山樵夫的例子,论据更充实,文章更完整,也更切合题意。
积累知识
中伤( ) 遁词( ) 鲁钝( )
懦夫( ) 豢养( ) 灌溉( )
懒惰( ) 烟囱( ) 塑像( )
繁殖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崇拜
zhònɡ
dùn
dùn
nuò
huàn
ɡài
duò
cōnɡ

字形易错,注意不要写成“开头”的“头”。
字音字形
词语集注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 )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 )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 )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 )
画龙点睛
众叛亲离
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
含贬义。
含贬义。
多用于贬义。
名人名言
下下人有上上智。
( 慧能 )
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 歌德 )
恶是枯干。
( 罗丹 )
名人事迹
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
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
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飞帝亚斯(菲狄亚斯)
(雅典娜头像)
飞帝亚斯
(公元前448—432)古希腊雕塑家。雅典人。擅长神像雕塑。 作品有建立
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有用象牙嵌金的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和《巴台农的雅典娜》。
米开朗基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作品有雕像《大卫》、巨型天顶画《创世纪》、雕像《晨》、《暮》、
《昼》、《夜》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
《正气歌》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身的诗人, 他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 以抒发爱国之情。 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其作品以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为特点。
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年
—1931),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1857年(10岁), 爱迪生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书做实验,并且经常搞得事故频繁。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16岁拜孔子为师。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 “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 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惠能
惠能大师
(638至713年),
俗姓卢氏,三岁丧
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被尊为禅宗六祖,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1、比较阅读 你认为本文与下面那篇文章更相似?说说你的理解。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B、《谈创造性思维》
活学活用
2、读写结合 你认为本文与下面那篇文章更相似?说说你的理解。
仿照本文的论证思路,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结合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完成仿写《劳动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