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助学案
九年级 科目语文 内容《沁园春 雪》 课型 新授课 主编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课内练习】
一、自主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稍逊 ( ) 成吉思汗( ) 今朝( ) 分外妖娆( )
数风流人物( ) 红zhuāng( )素裹 顿失tāo tāo( )
江山多jiāo( ) 一代天jiāo( ) jù( )往矣
(2)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 惟余莽莽( ) 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
② 顿失滔滔( ) A.立刻 B.停顿 C.安顿
③ 须晴日( ) A.必须 B.须要 C.等到
④竞折腰( ) 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⑤稍逊风骚( ) 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国风》《离骚》
二、基础训练
1、教师讲授: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片);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片)。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听课文录音朗诵,合作、探究、展示
(1)词分为上、下两阙,哪个过渡句将上下阙连成一体?
(2)学习上阕:
①总领句子是哪句?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虚写的是哪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学习下阕
①评论历史人物的句子是哪些?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
②“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三、巩固反馈
1、你最欣赏哪个句子?为什么?
四、综合提升
1、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2、全词的主旨句是
3、写出含“雪”字的两句古诗词
【课后练习】
一、夯实基础:背诵默写《沁园春 雪》
二、拓展提升:积累毛泽东诗词名句:
(1)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2)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 六盘山》)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
附:学习课外古诗《观刈麦》《月夜》
一、朗读白居易的《观刈麦》,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 )( )黄。
妇姑( )( )食,童稚( )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 )暑土气,背( )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 )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 )遗穗,左臂( )(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 )税尽,拾此充饥(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三百石,岁( )有余粮。
念此私自( ),尽日不能忘。
2、正面描写劳动人民刈麦时辛苦的句子是
刻画劳动人民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二、朗读刘方平的《月夜》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 )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 )( )。
2、诗中哪个词,以动写静,写出春天月夜的静谧?( )
3、诗人感到春气萌发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