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8:3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童年的水墨画
课时总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学写“墨、梳、染”等13个生字。重点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正确读写“水墨画、垂柳”等14个词语。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4、理解课文内容,想象在溪边、江上、林中看到的画面,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碎”,学写“墨、梳、染”等5个生字。重点写好“碎”的“十”字部分。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4.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在溪边看到的画面,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先来看一看这个单元的导语部分,自己读一读,了解了什么?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同年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要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是不是跃跃欲试了,让我们赶快开始学习吧。
今天要学习的是第18课,出示课题,一起读课题。【板书:童年的水墨画】
出示水墨画,这就是一幅水墨画,水墨画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用笔往往简约凝练,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一组儿童诗,诗中的每一首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换卷,诗中有画,让人回味无穷。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童年的水墨画共有6篇小诗组成,课文选取了其中的三首,请你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词语都会读了吗?我们来看这些词语:当,扇是多音字,当作的当读第四声,扇动的扇读第一声;注意这个字是提手旁,拨动、你拨我溅,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3. 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这次读的时候还要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孩子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写在小诗的旁边。
预设:三首诗分别写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江上嬉戏,林中采蘑菇。
师:这位同学真会读书。【板书:溪边钓鱼 江上嬉戏 林中采蘑菇】
他读懂了三首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孩子们活动的地点,又读懂了小诗中的孩子们在这些地点做了什么。三首诗充满了童趣,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第一首诗
先来看前四行诗,特别要读懂第三行的意思。“染”的声母是r,读准这个字。再读读这行诗,染是上下结构,上面的右边是个九,染的意思是用染料着色,溪水怎么会变成染料,把人影染成绿色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联系上文的内容来理解,这首小诗的第一行写到“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诗句中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很静很平,第二行诗点明是山溪,就是说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山溪被青山染绿,倒影在水中的人影也就被山溪染绿了,一个染字让画面活起来了,也更多了一份色彩。我们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了“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行诗的意思,体会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静谧美好。来把这行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光是绿色未免单调,你们看那钓竿上还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相互映衬,互相点缀,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我们一起读这四行诗。读的时候声音轻轻的柔柔的,可别吓走了水中的鱼儿,钓竿上的那只红蜻蜓,自己试着读读看。
那澄清碧绿的小溪,映出青山绿柳,映出孩子以及钓竿上静静立着的蜻蜓,孩子们屏气凝息等待着鱼儿上钩,忽然——读读看,你有问题吗?
是呀,“碎”指的是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人影怎么会破成零片、零块的呢?同学们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刚才联系上文的方法,同时还要联系下文的内容来理解,自己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预设:联系上文我知道,因为山溪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所以人影倒映在水中是完整的,再看扑腾一声,以及下文写到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知道孩子钓到鱼了,鱼在鱼钩上使劲扑腾,平静被打破了,水面上激起水花人影就不完整了。
引导学习:鱼上钩的刹那,溪水动了,人影碎了,一个碎字打破了刚才的静谧,此时整个画面一下子变得欢腾起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欢跳的鱼儿,手忙脚乱的孩子,以及银铃般的笑声。你看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诗句是不是对作者描绘的鱼跃人欢的画面有了更深的体会呢?是不是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这份快乐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句。
理解了诗句,自己再来读读整首诗,说说如果此时你就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看到了面前有一条静静的小溪,水中倒映着柳树,孩子在溪边钓鱼,钓鱼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鱼竿动了,鱼儿上钩了,孩子提起了鱼竿,哈哈笑起来,笑声让一切变得热闹起来。
作者描绘的溪边垂钓图中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让我们感受到字里行间蕴藏着的童年生活的趣味、快乐,让我们配上音乐读一读这首小诗。能不能背一背呢?你可以先背前四行,溪边的垂柳,平静的小溪还有屏气凝息钓鱼的孩子,一种静谧之美。后面两行由静转动,鱼儿上钩了,鱼跃人欢,试试看吧!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溪边》这首小诗,遇到难懂的诗句时,我们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下节课继续学习后面两首诗。
布置作业:1.背诵《溪边》2.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一题和第五题。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嬉戏
林中采蘑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浪、溅、爽”等3个生字,学写“拨、浪”等8个生字。重点写好 “爽”的笔顺。正确读写“水墨画、垂柳”等14个词语。
2、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江上、林中看到的画面,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小诗,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作者笔下孩子们的快乐的童年生活。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二、学习《江上》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两首小诗,先来学《江上》这首诗,请大家读一读前四行诗。你理解这四行诗的意思吗?请这位同学回答。
预设:我理解了这四行诗,这四行诗写了孩子们在江中戏水的情景,作者把戏水的孩子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滑动的双臂,比作扇动的翅膀,写出了孩子们拍水玩耍的样子。你拨我溅,便是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快乐。
这四行诗写了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欢笑声不绝于耳,多么快乐。你能把这四行诗读好吗?
前四行诗写了一群孩子快乐地戏水。那么后两行诗写了什么呢?请你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疑问吗?我们来看一下,有一位同学读了句子,产生了疑问。我们来听一听。
预设:这句话里的水葫芦指的是谁?两排银牙指的是什么?
师: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还可以联系生活来理解,自己读一读,想一想。理解了吗?听听这两位同学是怎么说的?
预设:我联系上下文,知道了水葫芦指的是谁。我知道诗歌写的是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再联系后两行诗中的钻入水中,出水时,因此水葫芦指的就是戏水的孩子。另外书上的插图也画这几个孩子在戏水。我联系生活,理解了两排银牙,有个戏水的孩子,也许是潜到水里偷袭其他孩子,当他钻出水面时得意地大笑起来,于是露出了两排银牙。
师:你们看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借助书上的插图,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水葫芦本意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小伙伴们在水中戏耍时,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了两排银牙。前4行是孩子们戏水时的群像,而这后两行诗是一个孩子的特写,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童年的浪漫和快乐一下子就活灵活现起来了。来把后两行诗读一读。
理解了诗句,自己再读读整首诗。如果此时你就在江边,你看到了江上怎样的画面?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说的。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江上一群调皮的孩子在拨水嬉戏,其中一个孩子潜入水中,又一下子钻出水面,裂开嘴哈哈笑着,露出了两排银牙。
水花生声、欢笑声,还有调皮的孩子笑得合不拢嘴,理解了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来,你说。
预设:我体会到孩子们的童年是多么无忧无虑,多么欢乐。
鲜活的画面,更加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读一读。
过渡: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溪边》、《江上》两首小诗,当遇到难懂的诗句时,我们运用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是那样多姿多彩,乐趣无穷。现在你能自己学习第三首诗《林中》吗?遇到难懂的诗句,可以用上刚才我们说的方法去理解,试一试。
三、学习《林中》
1.你们有没有遇到难懂的诗句?是怎么解决的呢?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说的。
预设:我联系生活,理解了“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爬山,正好下过一场雨,树木湿湿的叶子上滚动着水珠,空气里还有树木特有的香味呢,和我们刚洗好头,洗过澡一模一样的。
师:讲的真有道理。一场大雨好似给树林洗了一个淋浴,一切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爽是翘舌音,又是三拼音,要读准。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清清爽爽,清爽就是清洁凉爽的意思。一场大雨洗净灰尘,空气清洁凉爽。我们一起读这两行诗。
2.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读起来是不是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再来读一读。还有谁想交流?来听他说。
预设:我理解了诗中两个斗笠的意思。第三行中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顶部。我看到过的蘑菇顶部就是像斗笠一样的,而最后一行中的斗笠指的是采蘑菇的孩子,因为第5行写道一声欢叫,肯定是一个孩子发现蘑菇了,发出的欢呼声,因此我推断这里的一个个斗笠指的就是头戴斗笠的采蘑菇的孩子。
师:联系生活和上下文,说的有理有据。诗的第三行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小斗笠,最后一行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此时你就在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来回答。
预设:除了这首小诗,我脑海中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林中刚刚下过一场雨,松针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雨珠,小蘑菇钻出了泥土,孩子们带着斗笠,开心地踩着蘑菇。
理解了诗句,你体会到什么?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说的?
预设:读了这首诗,我觉得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很有意思。在林中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美景,还能带着斗笠采蘑菇,这样的童年生活真是无忧无虑,多姿多彩。
同学们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诗中所展现的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小诗描绘的画面充满了生命的灵动,我们似乎也成为这群孩子中的一个戴着斗笠,快乐地采着蘑菇,让我们读出这份发自内心的快乐。
四、小结,指导写字
1.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感受到了诗中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充满趣味的童年生活。还记得吗?当我们遇到难懂的诗句时,怎么办呢?是的。我们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读一读,想一想,理解了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课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童年的水墨画中另外三首小诗。
3. 接下来我们要写字了,我们一起来写。先看老师怎么写“黑”。黑的中竖在竖中线,左侧底横在横中线,4点底斜向右上,末笔点较大,土的竖与黑中竖上下对齐,请大家打开写字册,练习写这个字,先描再写。
4.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这是今天的作业。一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各两遍。二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2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嬉戏
林中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