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5: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有一个牧羊人的故事——
默读课文,借助思考探究第一题的帮助,复述课文。
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文章内容: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他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自己也找寻到了属于孤独者的幸福。
文章思路:本文以叙事为主,先总起议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事,写牧羊人数十年来的工作,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
橡树
山毛榉
白桦树
写作背景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举办专题活动:“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让·乔诺写作此文并投稿。
牧羊人非凡又难忘——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牧羊人的“最非凡、最难忘”呢?默读课文,圈划关键词语或句子。
他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1913年: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他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5年后: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他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1945年: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于是,他被“我”极力赞美——
第一自然段: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上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最后一个自然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可是故事是虚构的——
默读课文,思考哪些方面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小组讨论回答。
真实性
荒地的三处环境对比(2,16,17,19,20);
旁观者“我”视角和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牧羊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牧羊人的生活细节:修整石房子、房顶严实、餐具干净、地板无灰尘、猎枪上油、炉子上有热汤、刚刮胡子、缝扣子、打补丁(5);
牧羊人的生平经历:有名有姓、有妻有子、年纪、植树初衷(11)。
真实性
时代特征:一战爆发,“我”应征入伍(13);
准确数字:1913年、1920年、1945年6月、走了五个小时、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剩下的一万棵树苗、留下了四只母羊、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树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
生活经验: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虚构文本,写作此文的意义是什么?
虚构文本,写作此文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原题:《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
(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绘本:《植树的男人》
你最喜欢哪个题目,课文为什么命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1932获法国荣誉勋章,1953获摩纳哥王子奖,1954年成为龚古尔学院成员,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
当地有多处地方以让·乔诺的名字命名,例如让·乔诺中心、让·乔诺街。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尝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推荐阅读:
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柴静《看见》。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阐释
1.文体特征:外国小说,文章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生动,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有一个牧羊人的故事——(故事情节)。
他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环境特征)。
牧羊人非凡又难忘——(人物形象)。
于是,他被“我”极力赞美——(人物评价)。
2.文本特征:细节刻画细腻生动,虚构的小说文本具有极强的文本真实性。
可是故事是虚构的——默读课文,思考哪些方面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小组讨论回答。
3.教材要求:单元导读:“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虚构文本,写作此文的意义是什么?(人格力量)
有一个牧羊人的故事——默读课文,借助思考探究第一题的帮助,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他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找出三处对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
牧羊人非凡又难忘——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牧羊人的“最非凡、最难忘”呢?默读课文,圈划关键词语或句子。(人物形象)
于是,他被“我”极力赞美——找出首尾两段。(人物评价)
4.学生特征:一般而言,相较于其他文体,学生更喜欢情节丰富的小说文本,对小说文本具有较为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原题:《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绘本:《植树的男人》。你最喜欢哪个题目,课文为什么命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思考生活,探讨生活中“默默植树”的伟大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