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14:0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新课导入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 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 豪放派
纵观婉约派“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豪放派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
题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为法宝。他们的作品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而豪放派则不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
形式
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这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是一大贡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豪放派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稍逊于婉约派。
艺术
俞文豹《吹剑录》有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是对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词风
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就像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他们隐藏在文学作品中,幻化成历史的回声,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和一段历史有关。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相关链接
从题目中可知这首词属于什么词? 
《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
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它限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韵律(平仄、用韵、韵脚);
词的题目是一首词主要内容的集中反映。
怀古词。
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
⑴定义:诗人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⑵赏析方法:了解史实——明确意图——体悟情感——掌握技巧
⑶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
⑷关键: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怀古诗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至1082年他经常游览黄冈城外的赤鼻矶。1082年再次游览赤壁山水时,词人面对赤壁遗迹,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吟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水,他想到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
诗歌诵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故垒(lěi) 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早生华发(fà)
初嫁了(liǎo) 还酹(huán lèi)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fà)。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二读,同桌互读,读出语气
三读,名师范读,把握情感
四读,师生共读,初步感知
诗歌鉴赏
上阕写游赤壁所见之景,
下阕缅怀古人,抒发人生感慨。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展示。
赏古迹美景
1.男生读上阕。
(1)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作者为什么描绘这些景象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1)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
大江
故垒
赤壁
乱石
惊涛
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卷——突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作者为什么描绘这些景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姿态、气势、色彩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
也暗写了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
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意气,为追怀英雄渲染了气氛。
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表达了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
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3)这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小结上阕
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写了它的险要地势,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1.女生读下阕。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展示。
⑴下阕扣题写“怀古”,请勾画出描写“咏怀对象”的句子,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形象的?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
⑵作者咏怀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分析。)
解胸中块垒
⑴下阕扣题写“怀古”,请勾画出描写“咏怀对象”的句子。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写周瑜幸福美满的婚姻。
写周瑜的打扮,表现了周瑜的儒雅风流。
写周瑜的功业,表现了周瑜的英姿勃发。
总之,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位英姿勃发、儒雅风流、功成名就、生活美满的大英雄。
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形象的?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
苏轼(1036—110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小人陷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至1082年他经常游览黄冈城外的赤鼻矶。1082年再次游览赤壁山水时,词人面对赤壁遗迹,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吟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⑵作者咏怀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创作背景和苏轼的生平来分析)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苏轼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他又被贬惠州,再贬儋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
惠州
儋州
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59岁被贬惠州
62岁被贬儋州
66岁卒于常州
常州
周瑜 对比
苏轼
周瑜:
年龄:34
婚姻:幸福美满
外貌:英俊儒雅
职务:东吴都督
遭遇:功成名就
对比当中
苏轼:
年龄:47
婚姻:三十丧妻
外貌:早生华发
职务:团练副使
遭遇:功业未成
哀叹自我
通过描写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年仅34岁于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赞美周瑜,亦是慨叹自己。词人写周瑜“雄姿英发”,而自己“早生华发”,怀古思今,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
⑵作者咏怀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分析)
第一层描写周瑜的形象,
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小结下阕
归纳总结
1.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你认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但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在怀古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饮酒赏月中实现了对人生挫折的超脱,用达观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2.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为例,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
(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3.对比阅读: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思考)
同:
都是怀古之作,
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观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主要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这是对社会的观照,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