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5 07: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
亡图存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甲午一战,变局急转而为“世变之亟”。......比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变局”。这个时候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一、戊戌维新运动
1898年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
▲《时局图》
1898年爱国华侨谢缵泰绘制
一、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由列强的干涉和因赔款须借款而引起的列强对中国的争夺,试图瓜分中国的阴谋逐步付诸实践。
1.背景
①《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一些仁人志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危亡的出路。清政府迫于形势,渐渐放宽了对民间创办实业的限制,民族资本中比较强的力量是轻纺工业。
——据马勇《中国近代通史 第4卷》与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整理
②经济的独立发展受阻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郑观应:“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康有为:“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子今。”
思想解放,新生民族资产阶级发出时代强音
▲ 康有为、梁启超的合照
《孔子改制考》的基本思想是儒教与中国的义理制度皆由孔子所创立,孔子是创教和改制立法的教主圣王;孔子创教改制的精义是拨乱世致太平;孔子以布衣之身立法改制,“事大骇人〞,故假借古代先王名义。
——据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整理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托古改制,以孔子名义宣传变法,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守旧势力的强大
③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要借用孔子来托古改制?
一、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救亡运动
2.序幕:公车上书
(2)影响:虽未送法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3.组织
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变法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经济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军事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遭受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3)特点:
①除旧布新
③过急倾向
(4)积极作用:
(5)性质: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②改革层面广泛
5.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这就是“戊戌六君子”),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以外,均被废止。
戊戌六君子
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维新派
顽固派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材料二 维新志士们大乡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新政操之过急,树敌太多,又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人缺乏经验,准备不足
6.失败原因:
材料五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明定国是诏,《清德宗实录》光绪二十四年
材料三 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思窃深忧之。
——康广仁《与易一书》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特别是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7.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
《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纂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 )
A. 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
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 认为孔子是一个善子改革的人物
练习
B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科反映出戊戌变法( )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规念的束缚
练习
C
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闱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
A.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
C.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D.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
练习
A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下流社会尤为急烈,以恨德人者推展而及所有之欧洲人,而以仇视欧人,乃并与欧人接近者亦仇视之。
——故宫博物院《义和团档案史料》
思考: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为何是在山东爆发?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
材料二 民众和乡绅把自然灾害的频发归因于外国人。他们坚决认为,外国人宣传异端邪教和禁止崇拜孔子、圣像和祖先,触犯了神灵;外国人修路时毁坏了地下的“龙脉”,开矿时放走了山中的“宝气”,从而破坏了风水。
——徐中约《中国近心史》
③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
2.口号:
“扶 清 灭 洋”
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4.过程
1898年冬,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
1899年底,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
1900年6月,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失败
义和团运动 兴起 (19世纪末) 高潮 (1900年上半年) 失败
(1900年8月)
清政府 先抚后剿 从“招抚”到宣战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八国联军 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八国联军出兵镇压
二、义和团运动
3.评价:
积极:①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
消极:①盲目排外
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③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
▲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二、义和团运动
5.结果
1901年,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清政府:先抚后剿
列强: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义和团)闯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秋瑾
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只是借口
三、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
2.联军:
西摩尔(英国海军元帅,八国联军的首任统帅)
瓦德西(德意志帝国第二任总参谋长,名无实的八国联军二任统帅)
3.统帅:
1.原因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①开始:1900年5月,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
②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顽强抗击,被迫退回天津;
③天津保卫战: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④清政府宣战: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 “宣战“
⑤形势恶化: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⑥趁火打劫: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4.经过:
5.结果:
①镇压了义和团
②占领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使北京城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再次遭受洗劫)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通过皇宫的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的最大侮辱
历史纵横 克林德碑
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此即为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11月13日,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在 1952 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碑”。
“东南互保”协议
影响
内容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协议不参战
①客观上保境安民;②使清廷威信地;③开始地方军阀化。
①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②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使南方免遭战火
③体现地方大臣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表世凯等也参加。
东南互保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声明: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
2.内容
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
赔款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驻军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划界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
双禁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奴役中国的工具
,变成洋人的朝廷
惩办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做担保
控制了中国的财政
京津地区被控制,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性质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4.影响
《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 辛 丑 条 约 》签订于光 绪二十七(1901 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 9 月 7 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图中右一为奕劻,右二为李鸿章。
史料阅读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ch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2018·全国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落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自”。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链接高考
D
1.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2.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 )
A.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 甲午战败后号召救亡图存
C. 力主向西方学习制度 D. 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
练习
C
D
3.据记载:“山东义和等团,非欲谋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借以捍卫身家。”这表明( )
A.中西文化领域矛盾尤为激烈 B.清政府严控列强的传教活动
C.地方官纵容义和团抵抗侵略 D.民族危机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4.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空想性 B.革命任务不明确
C.目标不清晰 D.指导思想不科学
练习
D
D
5.《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6.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内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戚无关”。这一现象表明( )
A.清朝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
练习
A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