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竹节人
竹节人,是作者幼时用竹管做的一种玩具,也是他们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文中详细写了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和玩法,并写出了玩游戏时的感受。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疙瘩、跺脚、颓然、沮丧、抽屉、威风凛凛、技高一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2.了解竹节人的做法和玩法,体会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自制玩具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内容,归纳本文写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归纳法。
3.交流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自己动手制作过小玩具吗?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玩的?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出示手工玩具图片,同学们自由发挥)
2.可有一种小玩具你们见过吗?(出示竹节人图片,有条件可以制作实物拿到课堂上)瞧,看样子,它好像一个人,四肢都能活动,那它是怎样玩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诵读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字典等工具,把本课生字的字音读准确;
注意把握节奏,尤其要读准长句的断句节奏,读出感情。
1.圈出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本课的重点字词。
3.读出感情,比如斗竹节人时的投入与喜悦。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导读第1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引出要描述的主题。
2.导读第2~4自然段。
(1)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写的是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2)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说说竹节人是怎样做成的。
先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在上面钻一对小眼,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竹节人。
3.导读第5~21自然段。
(1)这一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写的是竹节人的玩法和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
作者在回忆竹节人的玩法时,写得很细致,这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小时候十分喜欢玩竹节人,印象深刻。
4.导读第22~29自然段。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写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没想到老师对玩这个游戏也十分入迷,于是“我们”的沮丧和对老师的怨恨化为乌有。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文通过对竹节人的做法、玩法以及它带给孩子们的乐趣,表现了对童年往事的珍惜,对童心童趣的赞扬。
四、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浅显,理解起来没什么困难,可以让同学们多诵读几遍归纳文章写的事件,体会孩子的乐趣。在读竹节人做法这一部分时,要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表述清楚。在写到玩竹节人的乐趣时,既要注意动作描写,又要注意心理描写,全方面体现竹节人对孩子的吸引力。本次授课,老师宜引导,不宜包揽讲解,要让学生自己体会。
本文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导入新课,接着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的童年乐趣。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然后利用时间、地点、人物学习课文。理清文章描写的主要事件,从而归纳概括出竹节人的做法、玩法以及它带给孩子们的乐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孩子们的童心童趣。最后总结全文,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阅读记叙类文章,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