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能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认识“水墨画”
1.同学们,我们第一次见面还不熟悉,你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怎么样?你们最爱的是什么呢?这些都不了解,所以上课之前我出示几样东西,看看你们是不是都认识,如果认识,请举手。
2.先后出示墨、墨汁和水墨画,请学生说出名称。并简单介绍:这是一块墨,都是用松枝做成的,主要成分是碳,所以你们发现墨是黑色的。把墨放进砚台里加上水,用墨进行研磨,就形成了——墨汁。用浓淡不同的墨汁画出来的画就叫——水墨画,因为这种技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也称为“国画”。读读这两个词语:水墨画、国画
3.对于墨、墨汁、国画有了基本了解后,我们来看看水墨画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带来了一张是荷塘的照片,还有一幅是《江南》水墨画的插图,它们都有荷花、荷叶、水里有鱼儿在游,对比一下,水墨画和真实的照片比较,有什么不一样?这是很考察你们的观察力的。
生1:水墨画大部分都是白色。
师:照片全部都布满了,而水墨画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可以给我们很大的一个想象空间。(师板书:想象空间)
生2:水墨画里的荷花颜色比较淡,比较浅。
师:她发现了,真实的照片荷叶绿绿的,这里呢?是不是荷叶真实中的颜色?——不是。这样就叫做不写实,写意。(教师板书:写意不写实。)这是水墨画最大的两个特点。一个就是不写实,写意,还有一个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二、初读课文 感知“水墨画”
1.《童年的水墨画》是三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我们要做两件事:1.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想:诗歌描写了哪几幅“水墨画”?
2.出示学习活动一,学生根据学习活动提示,自主学习。
3.会读了之后就开始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几幅“水墨画”?我们先来看看,你们会读了没有?出示溪边段落,请生读。
4.“扑腾”这个词读得特别好,“扑腾”是什么意思?哦,它是一个拟声词,指东西掉到了地上发出的声音。指导读好“扑腾”和“当作”第四声。
5.师讲解“染”字。染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你认为在这篇课文里“染”是第几种解释?
师:“染”是指从植物中提取色素,你是从哪一个部件看出来的?——木
然后把提取出来的色素放到——水里。哪一个部件告诉我们的?——三点水
师:然后把织物放进有色素的水里反反复复着色浸染几次?——九次,这个在中国文化里真的指浸染九次吗?
生:“九”在中国文化里就表示次数很多。
师:看见过染布吗?今天我带来了图片。师解说染布过程。
师:你们发现染的布颜色上有什么特点?
生:像墨汁在宣纸上一层一层晕开来一样。
师:带着这个感觉再来读读这个词:染。
6.还有一个字也是生字:碎,这个字很简单,生活有没有打碎过什么?
生:我打碎过陶瓷的碗/花瓶……
7.齐读这一节。
8.接着请生分别读《江上》《林中》。我们班的朗读水平真高啊。
9.诗歌描写了哪几幅水墨画?谁知道?
生:溪边、江上、林中。(教师板书这三个词语。)
师:“溪边”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地方。这首诗写了在溪边干什么呢?在“溪边”后面你会加哪几个字?
生:我觉得他们是在溪边钓鱼。
师:第二幅他们“江上”干什么?
生:江上戏耍。
师:如果改一个字就更好了。——戏水。这就跟前面的“钓鱼”保持对称,这样的语言就有一种对称美。最后,在林中干什么?注意语言的对称美。
生:在林中采蘑菇。
师:能不能讲究下语言的对称美。——采蘑菇(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童年的水墨画》写了哪三幅水墨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三、细读《溪边》 想象“水墨画”画面
1.这都是乡村儿童的童年的生活,向往吗?有去钓过鱼吗?有去溪边戏过水吗?今天就走进其中一首,细细去品一品他们的童年生活。
2.出示学习活动二,学生根据学习活动提示,自主学习。
3.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有做上记号的?
生:人影怎么会给溪水染绿呢?
师:第一个问题出来了,还有吗?
生:人影为什么会碎呢?
生:草地上为什么会蹦跳着笑声?
师:我们来按照顺序来解决,“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谁能帮忙解决一下?
生:我也从这句中看到了垂柳像个姑娘一样,站在溪边,对着溪水这面大镜子这边照照,那边照照。
师:发现没,这句诗就是把垂柳当成人来写的。
生:发现了,这是拟人的写法。
师:你们看,结合写法来想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师板书:结合写法来理解。)
生:我从“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中,看见溪水很平静。
师:除了静,溪水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生:清。
师:从哪看出?
生:像绿玉带一样,说明溪水很清澈。
师:联系上一句,你是不是也能发现溪水很清澈?
生:能,溪水能当镜子!说明非常清澈。
师:真好!你们看,联系上下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师板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带着这样的想象,读出这两行诗句的美。
(生齐读第一、二行诗句,声音舒缓而优美。)
4.你们还从其他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人站在清澈的溪水边,人影倒映在河水,人影都映绿了。
师:你读了哪一句诗句,产生这样的画面的?
生:(读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师:你刚才也说了,人影是倒映在溪水中,应该说“人影给溪水映绿了”,诗人为什么说是“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有同学在“染”这里标注过读不懂的记号吗?
师:有人读不懂,谁能来帮助他们解惑?
生:因为这样写更美。
师:难道“映绿”或者“照绿”就不美了吗?
生:“染”是多次才染上的,“映”是一下子就定住的。
师:有点意思了。说明溪水里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
生:不是,溪水里绿的颜色应该是很多的。因为岸上垂柳,草,它们的绿是不同的,倒映到水里,水里的绿也就不同了。
生:而且水有深浅,绿的颜色也会有不同。
生:课题是《童年的水墨画》,用“染”就有水墨画的感觉,用“映”就像是拍照片了,没有慢慢晕开来的感觉了。
师:你们的理解太让我惊喜了!你们联系生活经验、联系诗歌的特点来理解,靠自己的思考,领悟到诗人这样用字的精妙了!
(教师板书: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联系诗歌特点理解。)
师:现在你们明白这里为什么用“染”字了吧?为什么是染绿,而不是染成其他颜色?
生:因为上面的溪水和树都是绿色的。
5.对了,这也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在这一片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绿中,下一句为什么 写“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生:这样就能突出人是在钓鱼。
生: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样就更美了。
师:是啊!这就是对比带给人的冲击,很多艺术作品都会采用对比的手法。读出这种对比的感觉。
(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
6.从第五、六行诗句中,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人在水里游泳。
师: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画面?
生:“扑腾一声”,我想是有人在水里扑腾。
师:这里的“扑腾一声”到底是在水里游泳,还是发生了其他的事?
生:是鱼儿上钩了!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是鱼儿上钩了?
生:下一句是“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说明“扑腾”鱼钓上来发出的声音。
师:你看,联系上下文理解,就准确了。对了,这里的“扑腾”就是鱼钓上来发出的声音。多开心啊,赶紧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五、六行诗句。)
师:这两行诗句中,谁还有疑问吗?
生:草地上为什么会蹦跳着笑声,笑声怎么能蹦跳呢?
师:对啊!笑声怎么能蹦跳呢?谁知道?
生:是因为人在草地上蹦蹦跳跳,所以笑声也是蹦蹦跳跳的。
师:是这样吗?谁有不同的理解?
生:因为钓鱼的人钓到鱼了,很开心,笑得很大声。
师:这种开心的、大声的笑,会是怎样的笑?如果是你钓到鱼了,你会说一句什么话?
生:哈哈哈哈哈,我钓到鱼了!
生:哈哈哈哈哈,瞧,我钓到大鱼喽!
生:太棒了!好大的鱼啊!哈哈哈哈哈……
师:假设课堂就是草地,你们都是钓到鱼的人,让笑声蹦跳起来!
师:(转向刚才提问的学生)现在明白笑声为什么是蹦跳了吧?
7.这样读诗,我们才是真的读懂了。现在,我们要把自己的理解、想象融入到声音里,一起来读读《溪边》。读之前,我们再一起回忆下,第一、二句要读得——
生:前两句要读得平静一点,美一点。后面要开心一点。
师:第三、四句要读出——
生:对比和变化。
师:第五、六句读出——
生:开心、兴奋。
师:这样还会读吗?
四、合作学习 感悟“水墨画”的语言特点
1.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知道作者的诗句,已经走到了你们的心里。19:03师:这组儿童诗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那《溪边》这首儿童诗和水墨画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接下来,我们四人小组合作来探究。
2.学生根据学习活动提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习小组1:我们从这些地方读出了“人”:“人影”,有人才会有“人影”;“钓竿”,是有人拿着钓竿在钓鱼。
师:他们小组找到了两处。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学习小组2;“笑声”,只有人才有笑声.
师:对呀,没有人,哪来的笑声呢?刚才没找出来的,赶快补画上去。那请问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你们仔细听,这样写不可以吗?
(教师朗诵自己改编的后四句。)
生1:这样写,就太直接了,就不美。
师:对了,那就变成写实,不是写意了。
生2:老师这样写,什么都写得明明白白,没有想象的空间了。
师:是呀,没有想象的空间,就太实了。
生3:这样写就没有水墨画的感觉了。水墨画是有留白的,课文中的诗句也有留白,老师这样写就没有留白了。
4.师小结:太厉害了!你还知道留白。看来文学语言和绘画艺术之间是相同的,都要有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
5.师生再次有感情合作读。
6.今天学习的是“溪边钓鱼”,那“江上戏水”“林中采菇”诗人又是怎么写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美好的画面呢?为什么作者给这些儿童诗的时候取名只用地名,不把后面的事情写清楚呢?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总结:课后同学们复习巩固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