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是一首音韵流畅语言优美的儿童诗,全诗结构相似,以问答的形式和反复的手法描写了雷锋“热心助人”的事迹。诗歌以寻觅雷锋足迹为线索,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顺着弯弯的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全诗语言简洁,读来朗朗上口,诗歌的留白和跳跃,让学生有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表达。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因此对于读好疑问的语气和一问一答的句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不难达到。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走进文本。课上,教师通过介绍背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猜测关键词语意思,讲述雷锋事迹;补充资料,拓展想象,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品质,理解 “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等9个生字,会写“叔叔、足迹”等6个词语。
2.能采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指导朗读,能读出问答的语气和反复的句式。
4.读句子,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指导朗读,能读出问答的语气和反复的句式。
3.读句子,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难点:
1.读句子,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2.能采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设计导学单,让学生自主学习。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读课文( )遍,达成的目标,请在( )里打√,可多选。
A正确( ) B流利( )C有感情( )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蒙蒙细雨 荆棘 花瓣 晶莹 泥泞
迈向 踏步 寻觅 献上
曾经 顺利 需要
*4.请用“粉色彩铅”标出后鼻音的生字,用“蓝色彩铅”标出前鼻音的生字。
(三)读一读,连一连,给每个字口头组词两三个。
锋 昨 冒 留 弯 背 洒 温 暖
(四)读一读,想象画面。如果愿意,说一说录音,或者画一画。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一)
(二)
(三)
【设计意图: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在预习单中通过具体的提示和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并自我评价、自我检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走近雷锋。
1.深情叙述:有这样一位解放军战士,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人敬佩的名字。毛主席曾亲自为他题词:(出示毛主席的题词,学生一起读)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位解放军战士,雷锋,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教师板书“雷锋”,指导“锋”字的书写。
3.学生听故事,了解雷锋事迹。
(1)学生听老师讲雷锋的故事《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yāo)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sāi)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fǔ),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fǔ)顺去看儿子呀!”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扶顺。”老人感动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雷锋就是这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
(2)学生说感受。
(3)教师小结:雷锋,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解放军战士,一生中做了无数的好事,虽然年仅22岁就牺牲了,可是他走到哪里就把关爱带到哪里,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雷锋的足迹。
4.示范指导,读好课题。
(1)要强调寻找的人,该怎么读?“雷锋叔叔”要读出呼唤的语气。
(2)要强调寻找的心情,该怎么读?“你在哪里”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设计意图:对于雷锋的名字,孩子们基本上都曾耳闻,但对于他的故事,却知之不多。本环节以“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引入,抛出问题导学:雷锋的身上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顺势引出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了解雷锋事迹,为学习本课诗歌奠定知识以及情绪基础。】
(二)初读感悟,了解雷锋。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诗歌的每小节前标上序号。
2.检查反馈,认读字词
第一组:朗读带“的”字的词语(提示:“的”字要读得轻而短)
长长的小溪 弯弯的小路 蒙蒙的细雨 晶莹的露珠 年迈的大娘 温暖的春风
洒下的汗滴 路上的荆棘 雷锋的足迹
第二组:认读词语(出示带有生字拼音的词语,认读,交流识记生字“曾、泞”的方法。曾——增、赠、僧;泞:形声字规律识记;并猜猜“泥泞”的意思,说说方法。剩余三个生字在第二课时继续深入识记。)
曾经 泥泞 顺着 踏着 寻觅
第三组:读句子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xū)要献(xiàn)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第四组:“曾、蒙、泞、荆、顺、瓣、献””(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挑战认读。强调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说一说:我们到哪里去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找到了吗?诗歌写了雷锋的哪两个故事?板书:送孩子、背大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要在学生初步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本课围绕“送孩子”“背大娘”两件事来写,因此,教师可以紧扣“抱着迷路的孩子、背着年迈的大娘”等关键语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的,培养学生初步感悟能力。】
(三)探究想象,认识雷锋。
1.紧扣词语,想象画面。
句一:沿着长长的小溪,去寻找雷锋的足迹。
(1)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指导读好“长长的小溪”。
(2)沿着长长的小溪,同学们带着怎样的心情在寻找?(焦急、耐心)
(3)指导读句子。
2.补充资料,体会心情。
①出示句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句和课题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重复了两次,标点符号也不同)指导学生读好反复句“你在哪里”,并读出疑问的语气。
②出示句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大家为什么要去寻找雷锋叔叔?听补充资料介绍,进一步认识雷锋。
背景资料:雷锋叔叔不仅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他还特别关心小学生的成长,在抚顺市的一所小学里,二年级的同学都特别自豪,因为他们的校外辅导员就是雷锋叔叔,雷锋叔叔经常到学校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他们都特别喜欢雷锋叔叔。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们得到了雷锋叔叔因公牺牲的消息。难道说雷锋叔叔再也不能来了,同学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就结伴到处去寻找雷锋叔叔。同学们还满怀深情地呼唤着——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3.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们呼唤雷锋的深情,寻找雷锋叔叔的急切心情,读好句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4.默读课文,想一想:大家在哪里找到了雷锋叔叔的足迹?(板画:一行脚窝)
5.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1)小溪边的泥泞路上,留下一串脚窝,谁来说说“泥泞”一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冒着蒙蒙的细雨”、“路上的脚窝”等词句进行推测;也可以根据“泥”的意思以及“泞”字的三点水进行猜测;
再读句子,想象:当时恶劣的环境;雷锋叔叔冒雨是怎样抱着迷路的孩子;他抱着孩子在泥泞路上是怎样行走,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6.借助画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读句子,想象画面。”本环节围绕“寻找雷锋的足迹”这一条线,通过抓住“一问”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体会寻找的心情,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想象“蒙蒙的细雨”“泥泞路上的脚窝”的画面,在想象中探究“一答”的画面,感受雷锋“助人”的情景,从而体会其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想象画面之后指导朗读,加深理解,内化语言,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内化想象,实践表达。
1.合作表达,续编故事。
请你接着“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这句话往下讲一讲。指名说,引导学生尽量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话表达完整、说清楚。
2.展示交流,反思提升。
3.师生合作,感情朗读。雷锋叔叔就是这样,抱着一个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即使雨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衣服,即使泥巴早已裹住了他的双脚,但他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着把孩子送回了家。让我们合作朗读诗歌的第一、二小节,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基于诗歌第一、二小节中的想象基础,本环节尽量放手让学生合作,进行表达练习,在生生互动中巩固想象的方法,提升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五)运用方法,识字写字。
小朋友还去哪里寻找了雷锋叔叔,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这些生字大家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指名认读。)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另外3个生字“昨、冒、留”,交流识记方法。
2.观察“冒”和“留”,说一说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有何要注意的?
(1)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冒”字上边“曰(冃)”写得宽扁,中间一横不靠两边,下边的“目”字写得窄长。
(2)“留”上边写得宽,下边的“田”写得略小一些。“留”字第三笔“丶”要写对位置和方向,并注意和右边“刀”字的“丿”避让。
(3)对比识记:昨——作、怎
3.教师范写“冒”和“留”,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书写。
4.学生练写“冒”和“留”,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评价并展示。
(六)完成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练习》。
2.背诵第一、二小节。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联系汉字的形旁、联系生活经验、借助图片等方法,想象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的画面,认识了一位“助人为乐”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叔叔还做了怎样的好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外拓展:
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yāo)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sāi)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fǔ),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fǔ)顺去看儿子呀!”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扶顺。”老人感动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雷锋就是这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
1.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雷锋在出差的时候,帮助了 的中年妇女和 的老大娘。他就是这样 地为人民服务的。难怪人们说: , 。
2.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中“大嫂”说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A着急 B 激动 C感动 D难过
3.我们经常用“ ”这个四字词语形容雷锋精神。你的身边有像雷锋一样的人吗?说说他做了什么像雷锋?(建议:可以模仿第2.3自然段写。)
【设计意图: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外阅读练习融入课堂教学,课内阅读学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以期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五、课外阅读推荐建议
《雷锋的故事》
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陈伯吹)
第二课时
问题导入:复习词句,引出话题。
研读感悟:想象画面,感受精神。
合作探究:想象探究,合作表达。
内化吸收:完成课练,评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