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端午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激发对屈原的热爱怀念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好长句子。
难点:了解端午习俗,激发对屈原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些生字宝宝都非常调皮,躲到各种粽子后面去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有的话,我们就喊出它们的名字!
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老师想考考大家,是不是全都认识这些生字宝宝了!我们来开一开小火车!小火车,从哪儿开?(生:从这儿开!)(开两列火车)
2.看来同学们和生字宝宝已经成为好朋友了。生字宝宝想吃外婆做的粽子,同学们想吃吗?(生:想!)那么关于粽子,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跟着视频读一读课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读完之后,同学们知道,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四个)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第一自然段
师:粽子要在特定的时间吃。那么什么时候吃粽子呢?从哪一个自然段能找到?
(生: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找得真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端午节 吃 端午粽)
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说明端午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
(一家团圆的节日)
师: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呢?
(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赛龙舟……)
(2)品读课文其余内容
师:那么外婆包的粽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看的画面?
(有两个粽子,一个没有剥开,另外一个剥开了;剥开的粽子是白色的,里面还有一颗红枣;包粽子的竹叶是绿色的。)
师:自由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段反映了这个画面?用横线画出那个句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一句话里有几个表示颜色的词,看看谁是火眼金睛,马上就能找到!
(板书: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师:用你们聪明的大脑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青青的,白白的或者红红的呢?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是端午粽的样子。除了端午粽的样子,作者还写了关于粽子的什么内容呢?请你和四人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讨论。
预设:
1、粽子的气味和味道。(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清香 又甜又黏)
师: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些作者都是用什么器官观察到的?(眼睛)所以这是从视觉来写的。
那么“一股清香”是用什么感受到的呢?(鼻子)所以这是从嗅觉来写的。
“又黏又甜”用什么感受到的呢?(嘴巴)所以这是从味觉来写的。因此,作者调动他的五官,从视觉、嗅觉和味觉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非常漂亮又美味的粽子。
师:同学们,外婆包的粽子好不好吃呢?谁能把第二自然段读出你对粽子的喜爱呢?
请同学们在脑袋里想象粽子的样子,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2、粽子的种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花样多)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不同粽子的图片)
师:除了这三种粽子,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其他馅的粽子吗?
(八宝粽、碱粽、水果粽……)
出示其他粽子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粽子是不是都流口水了呀?既然粽子这么好吃,那么外婆是让我们几个人把粽子全吃光吗?(不是)
外婆是怎么做的?
(板书:分给邻居吃)
说明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别人)
所以我们也要像外婆一样,学会与他人分享,关心、帮助别人。我们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再读一读。
3、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纪念屈原)
那么你知道屈原是谁吗?他跟端午节之间有什么故事?(课件出示屈原的人物事迹)
屈原有一句诗,老师非常喜欢,送给大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粽子的喜爱,和对屈原的敬仰,我们听着音乐,再来把全文读一读。(配乐范读)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师:生字宝宝吃粽子吃饱了,我们来送他们回家吧!有几个生字宝宝是跟粽子有关的,同学们知道它们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写这几个字。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叶、米、豆。
(1)学生观察生字外形,注意各个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教师巡视、指点,提醒坐姿、握笔。
(4)给叶、米、豆组词。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清香
端午节 吃 端午粽 又甜又黏
(纪念屈原)
花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