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习题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习题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5 14: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目录
易错知识点
05
01
知识梳理
02
重点句子
03
看图说史
04
随堂练习
06
素养提升
07
拓展阅读
08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1. 知道西汉的建立。
2. 了解“文景之治”。
知识梳理
前202
刘邦
兵皆罢归家
劳动力
农业
汉文帝和汉景帝
以农为本
以德化民
勤俭治国
经济发展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1 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汉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2 什么是“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重点句子
看图说史
1._________像
汉高祖
2.“__________”瓦当
汉并天下
3. ________像
汉文帝
易错知识点
1. 正确书写: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文景之治”。
2.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坚持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稳定下来并向前发展。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指的是汉高祖(  )
A. 与项羽展开楚汉之争
B. 推翻暴秦,建立西汉
C. 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
D. 乘胜追击,统一全国
B
2. 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①巩固新的王朝 ②整治官吏腐败 ③废除严刑峻法 ④恢复社会生产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D
3.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西汉建立之初,刘邦采取的统治政策是(  )
A. 严刑峻法 B. 焚书坑儒
C. 休养生息 D. 重文轻武
4. 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 道家学说 B. 墨家学说
C. 法家学说 D. 儒家学说
C
A
5. 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到景帝时“都鄙廪庾尽满”,是汉初几代统治者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西汉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巩固封建统治
B. 吸取秦亡教训
C. 发展农业生产
D. 减轻农民负担
A
6.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
B. 汉初奢靡之风盛行
C. “文景之治”的结果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7.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第一个治世。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8. 汉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该诏书说明汉景帝重视(   )
A. 工业生产 B. 手工业生产
C. 农业生产 D. 商业活动
C
9.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指出:“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结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材料评述的是“文景之治”的(   )
A. 历史背景 B. 基本内涵
C. 历史局限 D. 积极作用
C
10. (2020贺州)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  )
A. 廉政风气形成 B. 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 监视地方官吏 D. 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A
二、综合题
11.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短短的几十年间,由于统治政策的调整,使得经济恢复和社会趋于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材料四 汉景帝两次下诏减轻刑量,将笞(用竹板打)五百下改至二百下,笞三百下改至一百下,同时强调笞刑的教化功能。并指令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绾制定笞刑之法,规定刑具(即竹板)长五尺,宽一寸,竹节全部削平;行刑过程中不得换人。
——摘译自《汉书·刑法志》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文帝、景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建立70年间能够实现国富民足,是与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被后世称为什么?
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减轻赋税;提倡重视农业。
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3)材料四体现了汉景帝哪一治国思想?这样的做法能起到什么效果?
(4)上述材料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
“以德化民”。缓和阶级矛盾。
要重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要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治理国家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素养提升
材料一 (西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江陵凤凰山十号墓出土的简牍,明确记载了西汉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这还不包括繁多的徭役,但已充分反映西汉文景时期的农民所受的剥削是相当沉重的。
——摘编自陈振裕《从凤凰山简牍看文景时期的农业生产》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对比后世对“文景之治”的赞誉,分析其中所反映的问题。
文景时期,农民的负担较前代有所减轻,但依然沉重,其状况绝不像后世史学家形容的那么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的本质决定了一些带根本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是难以克服的。
拓展阅读
“文景之治”美誉的由来
  民以食为天。长久以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米价是个重要的标准。秦末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汉初出现大饥荒,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五千钱,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汉朝的公私仓廪丰足,米价最低达到每石数十钱。东汉著名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赞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
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班固将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与周代的成康时代相媲美,誉为“文景之治”。文帝、景帝的谥号便由此而来。古谥法“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